编者按: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殷殷嘱托,持续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的浓厚氛围,区委宣传部开展“晒晒传家宝·谈谈好家风”——普陀区家庭家教家风系列宣传,向生活、学习、工作在普陀的居民征集老照片、手稿、勋章等“传家宝”,并邀请他们讲述“传家宝”背后的动人故事,彰显普通人对家庭的深厚情感,诉说祖辈、父辈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沈三元的家风故事讲述人朱萍萍和沈家的“传家宝”。
我的身份是大上海城市花园居民区书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们社区一位老人的“传家宝”——98岁沈三元爷爷家那本手写制作的家庭奖状纪念册。这本册子不是什么名贵物件,却是在我们开展“四百”(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走访时意外挖掘到的 “宝贝”,当时看到它的第一眼,我们就笃定:一定要把这本册子背后的家风故事,变成社区里人人能学、人人能践行的榜样样本。
这本奖状册特别朴素,却藏着满当当的时光温度。你翻开能看到,1971年沈三元爷爷的“五好战士”奖状边角被细心包着,小女儿一年级的写字奖状上还留着当年的红印章,还有沈爷爷老伴儿的“积极分子”奖状,至今平整如新。更让人动容的是册子的“细节用心”:沈爷爷当年用旧挂历纸给每张奖状做了保护套,老伴儿则用工整的字迹写了封面,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对家庭荣誉的珍视,就像把一家人的奋斗、善良和成长,都“拼”进了这薄薄的纸页里。
其实这本册子的珍贵,不止在奖状本身,更在它背后沈爷爷夫妇用行动“写”下的家风故事。沈爷爷和老伴儿当年一个是公司人事科长,一个是派出所户籍警察,俩人事儿都多,总说要“为人民服务”,几乎没坐下来给女儿们 “讲过大道理”,但他们的每一个日常举动,都是最好的家风教材。
我听沈爷爷的小女儿沈智英说过,小时候她在母亲办公室写作业,遇过一对外地母子来寻亲,只知道模糊地址,母亲立马放下手头文件,先给人倒热水,又耐心问细节,眼看天快黑,还跑去隔壁买热腾腾的肉包递过去。后来孩子问“为啥对陌生人这么好”,母亲只轻描淡写说“看到别人需要帮就搭把手”—— 这话听着轻,却在孩子心里扎了根,让“善”成了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大女儿沈智敏也跟我们聊过,母亲对社区里的顾老太特别上心,怕老人没人照顾,特意帮老人搬到离自家近的地方,还亲自找保姆、安排生活,每周都上门给老人清洁房间、擦身体,更带着年幼的她一起去。母亲用行动告诉孩子:“善”不是嘴上说说,是实实在在的帮衬。还有“孝”,母亲每次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把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生活费备好寄走,从不耽误,让孩子知道 “孝顺” 是长久的责任,不是一句口号。
沈爷爷的影响也很深。沈智敏上大学时第一次数学考试不及格,自责得不行,沈爷爷没半句责备,只笑着说“这有啥?我在公司也常考不过,下次再努力就好”——就这么一句话,化解了孩子的焦虑,也教会她“不苛责、不放弃”的乐观。处理人事纠纷时,沈爷爷总说“解决问题不是非黑即白,关键是让每个人都觉得公平”,这份“诚”与“智”,也悄悄成了女儿们处世的准则。
如今沈爷爷98岁了,这本奖状册成了沈家的传家宝,下一代翻着泛黄的纸页,听着长辈的故事,就知道“家风该有的样子”: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父母举手投足间的示范;不是刻意的教导,是日常里的慢慢浸润。
我们社区之所以决定把这个故事好好宣传,就是因为它太“接地气”,太有借鉴意义了。你看,它多适合做亲子教育的好样本——现在不少家长愁怎么跟孩子沟通,沈家人用“行动代替说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里学做人,这不就是最有效的亲子沟通吗?它也是邻里互助的活教材——沈爷爷老伴儿帮陌生人、照顾老太太,不就是我们社区需要的“邻里情” 吗?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告诉大家: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你怎么待人、怎么处事,孩子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这比任何教科书都管用。
每次跟居民聊起这个故事,大家都特别有共鸣。我们希望借着这个家风故事,让更多家庭明白:好家风不用复杂,就藏在日常的小举动里;也希望能带动社区里的邻里互助,让“善、孝、诚、勤”像春风一样吹进每个家庭。毕竟,家风是家庭的根,也是社区的暖,让沈家这样的家风薪火在社区里传下去,才能让我们的社区更有温度、更有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