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聚焦普陀 文明播报 创建在线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 我们的节日 公益广告 
  您现在的位置:>> 普陀区文明网 >> 新时代文明实践
一张《新民晚报》重牵一段医患情4年前好医生

八旬老人感怀恩人投稿“夜光杯”找到34年前好医生

新民晚报 (左妍 报道)昨天中午,家住延安西路的谢则林老人匆匆吃了饭,把一张《新民晚报》小心折好,坐上公交车,又步行了一站路,来到梅岭北路上的普陀区中心医院。他要见一位重要的人,为了这次重逢,他盼了无数个日夜。

下午2时不到,谢则林快步走进医院会议室,距约定的时间还差几分钟,眼前已经坐着一位同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孙浩明医生吗?总算见到您了!”虽然过去了34年,谢则林还是一眼认出对方,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初遇 “话疗”温暖人心

时间回到1983年春天。援藏回沪的谢则林在曹杨二中任老师,时年46岁。在农村落下的老胃病一直没得到规范治疗,胃溃疡、胃出血时常困扰他。那天,胃痛难忍的他到学校附近的普陀区中心医院挂急诊,因病情严重,当即被收治入院。谢则林担心自己一病不起,难免瞎想。

心乱如麻时,一位和自己年纪相仿的“白大褂”来到病房,笑着自我介绍:“我叫孙浩明,你这几天感觉怎样?”“为了让你内心踏实些,我把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告诉你……”“这种手术很常规,我已成功完成近千例。”几句话,让谢则林放松下来。

后来谢则林做手术切除了4/5个胃,孙医生又耐心安抚他、解答疑惑。在普陀区中心医院住了近3个月,孙医生成为他的恩人、朋友。

失联 “夜光杯”寻恩人

出院后,谢则林恢复得不错。他打听到孙医生就住在医院附近,还曾上门拜访,几次想“意思意思”,都被孙医生拒绝了。再后来,孙医生搬了家,谢则林写了两本教育学的书打算送给孙医生,去医院找了几次都错过,以为孙医生已调离岗位,两人就此失联。不久前,感怀当年救治之恩的他写下《一段当年的医患关系》投稿给本报编辑部,刊登于123日的“星期天夜光杯”。普陀区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夏秀芳偶然看到,立即想办法联系,把两人约到了一起。

昨天,孙浩明接过两本“迟到”的赠书。他说,当时单位改善住房,自己便搬了家,想不到让一位病人牵挂多年。更让人意外的是,一张《新民晚报》成了完成夙愿的“红娘”。

重逢 80后”互相感恩

孙浩明出生于1936年,比谢则林大1岁,80来岁的两人都戏称自己为“80后”。当时,孙浩明是大外科副主任,分科后曾任科主任,擅长治疗疑难杂症,直到80岁才结束返聘。

“在医院,孙主任有两大‘招牌’:亲切微笑和谈话艺术。”夏秀芳说,199526日的《文汇报》还报道过一则孙医生的小故事:一次下班回家,睡梦中被叫回医院做了一台紧急手术,连干8小时的他累坏了,次日清晨从医院回家竟然在电梯厢房里睡着了,最后电梯工发现了他。夏秀芳说:“谢则林老人笔下的孙医生,就是他真实的模样。”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虽然辛苦,但能感受其他职业所不能比拟的幸福感。”孙浩明认为,医患之间就应该互相尊重、理解与信任。医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病人都能感觉到你对他是否关心。“我为人人,人人信我”,是他从医多年坚守的信条。

两位“80后”故地重逢,一段医患情穿越34载,历久弥新。

 
Copyright 2013 wenming.shpt.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 033490
主办单位:上海市普陀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大渡河路1668号 邮政编码:2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