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助力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今年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广泛开展“城市文明开放麦”活动。普陀区积极响应,围绕“城市精神的厚度”“红色血脉的热度”“服务群众的温度”“传统文化的深度”“先进典型的亮度”和“文明素养的高度”六大维度,在全区范围内招募区级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邀请他们深入挖掘、生动讲述、广泛传播城市文明的鲜活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上海市子长学校政教主任、鸿鹄说唱社团负责老师沈文蓉带来的精彩故事。
沪韵传新声
大家好!我是来自子长学校“上海说唱”非遗课程的沈文蓉。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特别的经历。
在活动的舞台上,我们学校鸿鹄上海说唱社团的两位小演员,用活泼俏皮的沪语,把元代水闸遗址的考古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他们还通过情景表演,再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那一刻我深深感到,博物馆不只需要专业的考古知识,更需要情感的连接和现代的呈现方式。当古老的甘泉水闸“遇见”子长的说唱,当沪语俚语“碰撞”考古术语——那些沉默的遗址,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这也让“上海说唱”这项非遗真正活了起来,实现了跨界融合和活态传承。
这两年,我一路陪伴孩子们成长,也亲眼见证这个项目一点点生根发芽。为了让上海说唱真正“活”在当下,我们从一开始就积极推动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联动。在区、街道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尝试了“双师+双轨”教学,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开口说沪语,也学到了专业的曲艺技巧。
我们还开展了“n+1”创新实践:比如组织孩子们去上海独角戏传承中心研学,采访身边的劳模……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上海本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孩子们的道德教育,真正做到了“一课多得”。
最让我感动的是,才接触两个多月的孩子们,自愿利用暑假时间加紧排练,最终在“幸福甘泉”社区文化艺术节拿到了“文化传承奖”。他们的身影还登上了“学习强国”、“上观新闻”等平台;开学前,他们又带着《初心曲》和《申城新八景》登上市民文化节和青少年曲艺大赛的决赛舞台。从课堂走向舞台,从传承到传播——这颗非遗的种子,正在子长校园开花结果。
而更让人高兴的是,通过设立“上海说唱章”、实行正副团长聘任制、推行“小导师”传帮带这些新做法,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并开始学习上海说唱。一种可持续的传承生态,正在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努力,把普陀城区文明的那些鲜活故事,讲得更生动、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