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聚焦普陀 文明播报 创建在线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 我们的节日 公益广告 普陀好人 喜迎二十大 欢乐度暑假 对联浮动图片右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普陀区先进人物风采展示 >> 张翔、钱惠夫妇

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张翔、钱惠夫妇

 

一、心里话:

我们的责任就是埋头把自己手里的孩子培养好。这里就像一片净土,孩子们无忧无虑地踢球,快快乐乐地成长。我们既是围墙,又是园丁,要把一切纷扰都挡在外面,全心全意培养她们。为了孩子,为了女足事业,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二、个人简介:

张翔,男,19684月出生于安徽濉溪,中共党员,现任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校长兼教练员。

钱惠,女,19697月出生于河南开封,中共党员,现任普陀区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女足高级教练员。夫妇俩志同道合,热爱足球事业,长期工作在足球业余训练工作的第一线。20多年来,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与队员同吃同住同训练,无怨无悔,把青春都献给了青少年女足的培养工作,取得了无数国际、国内赛事的胜利,为国家、为上海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足球运动员。

 

三、个人履历:

 

1983.121989.09  安徽省足球队运动员

1989.091993.07  上海体育学院学生

1993.071994.07  上海市霞飞刘光标足球俱乐部教练员

1994.071996.02  上海体育学院足球教研室教师

1996.032010.01  普陀区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教练员

2010.012013.09  普陀区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副校长兼教练员

2013.09—至今     普陀区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校长

 

1980.041984.04  河南开封河大附中学生

1984.041989.09  河南省女子足球队

1989.091996.07  上海体育学院学生

1993.07—至今     普陀区青少年足球学校高级教练员

 

四、所获荣誉:

 

2005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2007年, 上海市十佳教练员

 

2001年,全国体育先进个人

2005年,上海市优秀足球教练

20062009年度上海市十佳教练

2011年,全国业余训练精英教练员

2012年,上海优秀教练员工作室带头人

带队参赛成绩

1994年,青年报杯冠军

19951996年,蝉联肯德基杯冠军   

1998年,上海市小学生运动会冠军

19962001年,蝉联市青少年锦标赛六次冠军

1998年,上海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小学女子组冠军

2000年,欧洲青少年锦标赛亚军

2001年,第十八届全国贝贝杯女子组冠军

2001年,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女足季军

2001年,欧洲青少年锦标赛冠军

2002年,上海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初中女子组、高中女子组冠军

2002年,欧洲青少年锦标赛亚军

2003年,欧洲青少年锦标赛冠军

2003年,上海市锦标赛U11U13U15U18年龄组冠军

2003年,曹杨二中代表中国二队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女足比赛获得季军

2006年,上海市第十三届运动会青少年组女足比赛各组别冠军     

20042009年,蝉联上海市锦标赛各年龄段冠军

2008年,上海市学生运动会小学、初中、高中组冠军

2009年,瑞典哥德堡“世界有约”小世界杯比赛冠军

2010年,蝉联上海市第十四届运动会青少年组女足比赛各组别冠军    

2010年,欧洲青少年锦标赛亚军

20102013年,上海青少年十项系列赛女足比赛所有冠军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女足比赛亚军

 

五、先进事迹:

  携手甘苦二十年  共筑女足“中国梦”

——张翔、钱惠夫妇先进事迹简介

 

有一对这样的夫妇,别人说他们傻,可他们无怨无悔,别人劝他们放弃,可他们却坚守梦想20年。“身上的伤脚下的累,再苦再痛无惧无畏;追逐梦想百转千回,无怨无悔从容面对;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再多甘苦自己去背……”这就是夫妇俩20年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一对执着的“追梦人”,就是工作在最基层的普陀区青少年女足教练——张翔、钱惠夫妇。

20年前,一个关于足球的梦想在上海普陀生根发芽,这是一个跟女足有关的梦,而承负这个梦想的力量也恰是“中国梦”所需要的——执着、奉献与激情!为中国女足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在上海各年龄段的女足球队里,半数球员都是他们的学生。由他们夫妇一手打造起来的普陀女足战绩斐然,第11届至第14届市运会女足比赛全部冠军,全国U-16女足联赛亚军,在欧洲青少年女足邀请赛上四夺冠军、两夺亚军,更代表中国拿到过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女足比赛的季军。20年坚守,张翔、钱惠夫妇一心扎根自己的“玫瑰”园,为冠军球队培育新鲜血液,把青春献给了热爱的足球事业。

“只要我们不退休,就会一直干下去!”

一身运动装,一双旧球鞋,这就是钱惠的日常装束。化妆品、高跟鞋、裙子,对于整天奔跑在球场上的钱惠来说,这些几乎是“绝缘品”。多年的摸爬滚打、风吹日晒,让钱惠的脸庞比同龄人显得更黝黑粗糙些,可她从没有在意过。

1993年,河南女足队长钱惠退役后来到普陀区,接手刚成立的普陀女足。没多久,她又软磨硬泡“拉”来了原本想进入男足职业俱乐部执教的丈夫张翔。钱惠有女足经历,又肯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温柔心细;张翔有男足经验,也积累了一套教学心得,同时作风硬朗。夫妻两人搭档,一唱一和,两年之后普陀区女足就开始崛起。

谁曾想,20年前,一个青春洋溢的姑娘,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因为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就这样二十年甘苦与共,携手打造了如今的普陀女足。一路跌跌撞撞,经历了各种艰难时期,有过困惑有过痛苦,却始终无怨无悔、不曾放弃。

从大学相恋到相伴至今,张翔和钱惠这对模范夫妻总是令旁人羡慕。她说他“稳重,爱钻研,大局观强,做事情总有长远规划”。而在他眼里,她“朴实无华,简单纯净,性子虽然有点急,但没有任何心计”。如今,张翔、钱惠夫妇“妻子打稳根基,丈夫精雕细琢”的模式在圈子里已被传为佳话。

“那时没什么人愿意来带女足。毕竟关注度低,赚钱也不如带男足多。但为帮她,我觉得必须过来。”直到如今,这个选择,张翔从没后悔过,“我们俩的模式别人是很难复制的。因为我们是夫妻,绑在一块儿,也不会争荣誉,都看得很淡,给谁都一样,所以一心就想着怎么带好队伍,打好成绩。她带小学队,孩子们毕业了,我接着带。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也放心。”

回想扎根普陀足球事业的20年,张翔和钱惠百感交集。1993年,正是中国女足渐入佳境的年代。就在这一年,以男足闻名的普陀区,开始探索女足人才培养之路,以金沙江路小学为依托,正式成立了一支小学生年龄段的女子足球队。当时的条件很简陋,没有正式的训练场地,教练员拎包上班,刚起步就遇到了重重的困难。

张翔和钱惠夫妇却凭着年轻人的冲劲和闯劲,开始了共同执着的女足事业。他俩的执着也感动了当时的学校领导,“宁愿饿全校教师,也不饿女足队员。”从那时起,普陀女足得到了最基本的保障。

普陀女足在艰难的环境中开始了“一条龙”模式的探索。从幼儿园开始选材,随后升入指定小学和中学。1996年,曹杨二中成为女足孩子们的初中和高中对口学校;2000年,民办梅陇中学加入,当时体育局为参加女足训练的孩子就读民办中学承担了一半学费。既能解决部分学费,又能保障孩子升学,这让很多家长动了心。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条龙”人才梯队培养模式从根本上保证了家长送孩子踢球的动力。

女足“一条龙”模式是普陀区“体教结合”工作的一张名片。2009年,区教育局投入100余万元为梅陇中学特建了1150的女足学生宿舍,设立了个人休息、学习区,并为每间宿舍设置淋浴设施。2011年,结合金沙江路小学校安工程建设,区教育局为该校女足学生改扩建了生活区域,形成了近200独立宿舍,并在邻近训练场地开辟了专用淋浴房和学习室。此外,区教育局还每年下拨女足项目建设扶持专项经费近10万元,定期给予女足学生营养补助。2012年营养补助费在原有拨付基础上提高了标准,全年发放女足学生营养补贴费合计23万余元。所有的工作都是尽力为这群艰苦训练的女足队员们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便利。

“让我欣慰的是,我们的孩子不光球踢得好,读书也没丢下。我的一名队员任晓彤,在球队能踢主力,高考就考进了复旦大学。”张翔开心地告诉记者。女足学生们德才兼备,运动和学习成绩同步提高。张翔所说的曹杨二中学生任晓彤成为女足队员中通过复旦千分考笔试、顺利通过面试,凭借文化考试进入复旦的第一人,现在她已是复旦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学生。

20年来,张翔、钱惠夫妇每天早出晚归、以球队为家,牺牲了无数与家人相伴的时间。一个性急,一个稳重,个性互补的他们,在工作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付出也得到了收获——在与同年龄队伍的较量中,普陀女足所向披靡。就算以小踢大、以业余踢职业,也经常可以跟对手一拼。

全国体育先进工作者、全国精英教练员、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教练员……荣誉接踵而至,张翔、钱惠夫妇始终选择低调。“组织上给我们的很多了,我们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教育孩子们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只要我们不退休,就会一直干下去!”

“熬一熬就过去了,挺一挺就坚持了!”

做体育这行的人都知道,青少年女足难处多。如今,上海女足选拔人才也是越来越难,但张翔、钱惠夫妇仍然坚持在第一线。

张翔每天早上9点就要到足球学校上班,下午训练结束了,但他一天的工作并没有结束。把队员当作自己孩子的张教练还要继续监督小队员们完成自修,和班主任、年级组长、数学老师谈心,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到晚上10点,孩子们都睡下,他才能和妻子聊上2个小时——多年来这已经是他们生活的定律。

张翔、钱惠夫妇的辛苦没有白费,带教的一批批弟子们也争气。季婷、张颖、孙凌等12名队员进入了国家队,袁莉、付玉婷、邱芳芳、张馨等16名队员进入了国家青年队,张颖最终入选了出战世界杯的21人名单。

成绩的背后,同样有着很多辛酸和无奈。“你看我们这个场地,硬邦邦的,所以我都不敢让队员们逼得太凶,否则一摔下去就是骨折。”张翔指着队员们训练的球场说道,“而且在这里踢球,队员都只能穿平底鞋,但是全国比赛的时候都是在草地上,穿钉鞋比赛。所以每次有机会上草场,我就叫队员们赶紧换上钉鞋,多踢一分钟是一分钟。”

“你看我们这个球场,明显太小了,一旦打起比赛,我们的队员视野就显得不够开阔了。”对于队员训练状况张翔有自己的想法,“现在训练至少要到4点才开始,最晚到6点,天就漆黑了,训练也没法继续。这还不包括训练开始前的热身活动,这样算下来,我们一天的训练量都不到一个半小时。少年女子比赛都是打三节,打到第三节的时候,我们的队员经常就体能透支了。”

训练需要经费,但作为上海女足的两支二线队之一,他们和市少体校不同,所有的经费问题必须由学校自行解决,这更让青少年女足训练开展得举步维艰。

除了这些,让张翔头疼的还有队员的出路问题:“能够进入专业队固然是好,但肯定有球员要走别的出路。那些没被选进专业队的队员找出路越来越难,最早的政策是保送,后来是考必上,现在不但要参加高考,还要达到一定的分数。”所以张翔说他的队员从来不参加全国U18比赛,因为这样需要耗费四五个月的时间在外地集训,这对于参加高考的孩子们来说,实在是太长了。

如何留住人才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张翔、钱惠夫妇,能吃苦的女孩越来越少了。“我并不觉得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队员就比以前差。”对于自己的弟子,张翔充满了信心,但他不得不承认,上海足球女孩的人数在萎缩。

“打89-90年龄段的比赛,我还要带上591-92的球员和七八个93-94的球员,这样才能凑满一支完整的球队。正是因为队员少,有时打不同年龄段的比赛,一个队员必须去打不同的位置。”张翔有些无奈地说起了球队的人员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走的发展道路就是最大程度地挖掘她们的潜能。”

如今,在张翔的球队中,每一个年龄段大概也就只有三四个孩子,他也指出:“踢球肯定是件很苦的事情,队员们能不能吃苦,这也有一个对比的问题,但比起农村里出来的孩子,上海的小姑娘确实没有太强的危机感。上海的孩子总觉得不踢球也不是不可以,回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总还能找到别的出路。所以即便是那些已经进入国家队的队员,要说特别能吃苦,她们恐怕也算不上。”

在张翔和钱惠带教的60多名女足队员中,大约有1/5来自江苏、广东、河南等外省市。“其实也不是特意从外地招来的,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喜欢足球,慕名找上门来的。”张教练并非没有想过从外地招生,但让孩子跟着练了几年,有可能还是要回当地参加高考,这对于孩子的家长来说似乎有点说不过去,所以最终这样的念头也只能作罢。

而且在他看来:“我们队里的这些外地孩子送到上海来的时候年纪就很小,所以很快就被上海女孩同化了,有些甚至比上海队员还要嗲,更谈不上能吃苦了。”

20年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张翔、钱惠夫妇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女足事业,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熬一熬就过去了,挺一挺就坚持了!”这样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

“都是我们的孩子,一个都不会少!”

“一个都不会少”,张翔和钱惠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们视女足队的姑娘们为自己的亲孩子,队伍里走了哪一个,他们都舍不得。

千里马还需伯乐识,一支优秀精干的队伍,离不开有慧眼的教练培养。每年到选苗子的时候,张翔和钱惠总会亲自到幼儿园一个一个去挑。钱惠坦言道:“其实一开始没有办法,我们是把她们‘骗’进来的,每周六训练不收费。孩子来训练的时候,我们会发些糖果奖励她们。孩子玩得开心了,下周就还愿意来。不过基本上只要进来了,孩子们就不愿意走了。”

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来踢球,没多久又反悔了,觉得女孩子练踢球不合适,还是更应该培养琴棋书画之类的兴趣。可是孩子们回去之后,又放不下足球,天天在家默默地看着在球队里的照片,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家长没有办法,只好又把孩子送回来了。

为了便于管理和尽快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普陀女足统一采取寄宿制。小学队的驻地是金沙江小学,平时不光要做教练,钱惠还要做“高级保姆”,关心她们的学习和生活。早上六点多一直做到晚上十点多,二十年如一日。用钱惠的话说,“用我们的业余时间换孩子愿意来踢球。”

不仅愿意踢球的越来越少,就连愿意在基层做足球教练的也越来越少,张翔开始为普陀女足的明天做起了打算。于是,他将昔日弟子陆云和顾丽娟招进了队里,辅助钱惠的同时,也有意将她们培养成为“接班人”。“一师傅,两徒弟,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是张翔自编的“顺口溜”。

早晨6点,闹钟一响,孩子们就到了与温暖被窝告别的时候。穿衣服,叠被子,排队洗漱,老练程度远远超乎预想。她们当中,最小的不过六岁,才上小学一年级。早早接受集体生活的磨练,逼着她们早早练就胜过同龄人的自理能力。小队员们打理完自己,还要打扫寝室卫生。在寝室长的带领下,你擦桌子,她扫灰尘,做好准备,迎接检查小组的“挑刺”。这所谓的检查小组,其实都是自己人。“让她们相互检查,那劲头,可认真了。”说到这里,钱惠有些哭笑不得,“趴在地上找的,爬上床翻的,各种办法都有。因为设立了奖励基金,孩子们又都很好强,找起问题来都挺较真儿。”

就是因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普陀女足出去的姑娘们都特别团结,谁有困难都会互相帮忙。有一个市队的女孩子是从普陀女足出去的,她因为爸爸去世,妈妈精神出了问题,自己也想不开吃了50多片安眠药,最后被抢救了回来。张翔和钱惠知道后特别心疼,十分牵挂她,经常了解她的近况,还关照市队的普陀姑娘们一起关心她。

张翔常常说:“一个教练如果不爱自己的运动员,那绝不是一个称职教练。”张翔还说:“没有踢不好的队员,只有不会教的教练。比赛打赢了是你们的训练成果,打输了是我没有教好。”他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用质朴的真情,赤诚的师爱,温暖孩子们纯朴可爱的心灵,让孩子们在绿茵场上自由地奔跑。女足队员们都笑称他是个特殊的“护花者”。

队员赵凤琳是个从小远离父母从外地招进运动队的女孩。张翔教练在她进队的第一个训练日,特别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让队员们分别致欢迎词,使小赵感受女足大家庭的温暖与温馨。每逢节假日,张翔或请她到自己家里作客,或带她外出购物游玩,以此减少小赵心灵上想家思亲的孤独。

小赵在球场上摔倒跌伤,张翔不仅亲自为她疗伤,还发动队员们关心照顾她。她学习成绩不理想,张翔帮她补课。小队员王晓红,训练使肘关节韧带严重受伤,张翔持续一个多月用自己的助动车送她到医院理疗。另一个队员张晶学习成绩退步,张翔给她“开小灶”,最终顺利考入了曹杨二中。

普陀女足有两个季婷,大季婷进了国家队,小季婷则刚进普陀队。教文化课的老师和张翔反映说小季婷反应有些慢,可能不适合踢球。张翔却不这么认为:“孩子还小,我们应该多关心她,多帮助她,不能给她太多的压力,她的未来不一定只走这一条路,但是只要她在球队里一天,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她快乐地踢球,快乐地成长。”在张翔看来,他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足球运动员,更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女儿”。

一个个队员、一个个“女儿”的成长,都离不开张翔、钱惠夫妇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悉心的培养。“女足队的每一个队员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不仅要对她们负责,更要在生活上、学习上方方面面关心她们,让她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家长放心。”张翔和钱惠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孩子和女足事业,受点委屈算什么!”

在张翔、钱惠夫妇的心中,感到最亏欠的就是他们的女儿。“我女儿出生才5个月,就把她送回了安徽老家,一直爷爷奶奶带她。上学了,接她回来,我们早出晚归,还是没时间管她。女儿从小到大,因为我们都忙于带队训练,只给她过过一次生日。带她去过最多的地方,也就是附近的长风公园,每次去就划划船。”说到这里,之前一直很洒脱的张翔,语气中带着一种做父亲的歉疚。

张翔与队员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过陪伴自己的女儿。队员的学习、生活和训练,他事无巨细样样操心。可自己女儿何时考试,他却很少关心与过问。

“我一直跟她说,别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里,照顾和培养她们就是我们的责任。”令张翔欣慰的是,女儿从来没有抱怨过父母,“时间长了,她也很喜欢这些小队员。有时候还来当志愿者,给低年级的孩子指导文化课。”

“作为母亲,我不可能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当然想把她一直带在身边,但那样肯定要影响球队,难以两全。”钱惠依然记得,当初去安徽看女儿的心情,“一开始,每去一次都要大哭一场。每次只能把孩子哄睡了,再悄悄地离开。”她回忆道:“有一次,孩子在睡梦中醒来,刚好发现我们要走。为了让我狠心离开,张翔用力把我拽出家门,害得我重重地从楼梯上滚了下去。”

相对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有些孩子的家长却并不理解他们的工作。“有一个孩子的家长打电话过来骂人,说我们脑子有病,现在这种环境,还搞足球。”钱惠笑着说道,“这样的事情其实还是蛮多的,我们也能够理解,家长也是怕我们影响孩子的学习,耽误孩子的前途。”

比培养优秀女足队员更现实的问题也摆在张翔夫妇面前。目前,球队中大部分孩子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家庭环境并不理想。用张翔的话说:“你想都想不到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都可能在我们这里出现。”

家长将孩子送来踢球,有的是因为没人管,有的看中可以就读不错的学校,出发点可谓五花八门。“但对我们而言,送来了就要对孩子负责。”张翔坦言,“在招生越来越困难的形势下,有人愿意来踢球就已经很好了。我们每次选苗,几乎都要访遍全区幼儿园,有过被拒之门外的经历。发出几百份意见征询表,最终只招来十多个孩子,太难了!”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论是盛夏酷暑、骄阳似火,还是寒风凛冽、冰天冻地,张翔、钱惠夫妇总是和女足队员们在一起。有一回张翔生病,高烧发到39度,他还坚持陪队员抢、拦、堵、截地练球。日常训练少则2小时,多则4小时,寒暑假一天两练,他坚持不懈拚搏在足球场上。长期的劳累导致张翔肌腱劳损,经常敷贴膏药止痛,严重时就打封闭针。

除了教练员的身份,钱惠还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这无疑要让她付出和牺牲更多。白天她在球场上忙碌着训练着,晚上在灯下思考训练教案,时常熬到深夜。日夜辛劳,再强健的身体也有撑不住的时候。连续发高烧,到医院挂盐水,可补液一完她又悄悄地回到足球场,丈夫病了,她无暇顾及;女儿病了,委托他人照顾。钱惠用自己的青春与心血浇灌着女子足球队新苗茁壮成长。

双休日、暑假、寒假、国定假是集中训练的好时机,张翔和钱惠从没休息过一天,也从没有抱怨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严寒酷暑,张翔、钱惠夫妇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坚守着这一份自己热爱的足球事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翔、钱惠夫妇的付出也换来了家长们的理解、支持和感激。“前几天有个家长带了一只羊来给队里的孩子们吃,说要给孩子们补补身体。其他孩子家长见了,也买了水果带到队里,家长之间也会被互相感染,我们的女足队就像个温暖的大集体。”钱惠说,每到这个时候,她总能感觉到人间温暖的真情,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翔、钱惠夫妇坚持二十年在基层一线默默耕耘,培养了一大批上海女足乃至全国女足的希望之星,他们用自己的“足球梦”谱写了女足事业的“中国梦”。

“说实在的,不管如何,我们的责任就是埋头把自己手里的孩子培养好。这里就像一片净土,孩子们无忧无虑地踢球,快快乐乐地成长。我们既是‘围墙’,又是‘园丁’,把一切纷扰都挡在外,全心全意培养她们。为了孩子,为了女足事业能够发展下去,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就是张翔和钱惠,他们追逐梦想,他们传递梦想,看到她们,仿佛看到了中国女足的明天! 

1 2003年7月20日,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夫人访问上海时与钱惠交流.JPG

2 夫妇俩一起指挥小队员们训练.jpg

3 张翔给队员们布置战术.JPG

4 夫妇俩共同为女足小队员加油.jpg

5 梅陇中学女足队在利物浦比赛时合影.jpg

6 钱惠在给小队员们排兵布阵.JPG

7  钱惠手捧欧洲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奖杯.jpg

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宣传部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大渡河路1688号 电话:021-5256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