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法治文化|揭秘沪西工人半日学校,追寻法治足迹

发布时间:2024-09-24 来源: 上海普陀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

 

是工人们革命思想启蒙之所

 

工人阶级的力量

 

在多种教育和先进思想传播中得以壮大

 

学校创始人李启汉

 

全国首倡 “八小时工作制”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走近沪西工人半日学校

 

追寻法治的足迹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的前世今生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是中国工人阶级首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工人学校。现地址: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安远路62弄(原锦绣里178-179号)。如今的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便是建在半日学校遗址处。

 

1920年秋,共产党人李启汉在此开办上海工人第一所补习学校,即沪西工人半日学校。锦绣里工房是泥砖结构,质地粗糙,李启汉对租赁的六间屋子进行结构改造。他将楼下三小间连成大间作教室,内放28套课桌板凳,在资金极其短缺的情况下,还配备了一盏煤油灯和一个留声机。学校开设日夜两班,门口张贴“工人半日学校”校名。

 

为吸引工人入学,李启汉学讲上海话与工人谈心,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足球给工人踢球,购留声机放唱片给工人听。1922年7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被租界当局查封,学校也被迫停办。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共产党组织开办的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阶级传播了革命的火种,并为早期工人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在“二七”罢工和五卅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纪念价值。

 

 

为工人维权

 

李启汉全国首倡“八小时工作制”

 

为维护工人的权益,李启汉提出《八小时工作制案》。当时,沪西工人工作时间特别长、劳动条件极差、工资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李启汉在与工人拉家常中,得知那时流传着“工人不出头,出头便入土”的话,李启汉就说:“工人两字合起来是一个天字,所以工人就是天。”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启汉结合在沪西两年时间的所看所思所想,故而提案。

 

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提出“八小时工作制案”,明确要求“吾人非努力奋斗,达到八小时工作不可”,为实现这一目标拟采取三种办法:一是以劳动大会的名义“要求大总统明令规定”;二是对不遵守八小时工作制的“各东家”,“一律采取同盟罢工手段”;三是“女子及小童每日不得满八小时工作”。从已知的材料来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实现八小时工作制的主张及途径。

 

 

从“八小时工作制”

 

到现如今的劳动法

 

 

在1994年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至此,“八小时工作制”终于被写进了法律中,奠定了我国现行工时制度的基本框架。

 

从李启汉提出“八小时工作制”到劳动法对工作时间的明确规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阶级为争取劳动者权益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进程,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对劳动者权益的重视与保障。劳动法的制定明确了劳动者的应有权利,如休息休假、获得合理报酬等。劳动者根据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工作权利义务,减少就业风险。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的创办及发展

 

为沪西工人

 

接受教育、参加工会活动

 

提供了场所

 

丰富了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传播了先进的革命思想

 

启蒙了工人革命思想的觉悟

 

《八小时工作制案》的提出

 

为工人追求自身权益提供了支持

 



来源:上海市普陀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