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甘泉路街道,微风轻拂树梢,送来阵阵微凉。居民们手摇蒲扇,陆续走进小区广场。舞台上灯光渐亮,音乐缓缓响起,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纳凉晚会”即将开启。这样温馨的场景,在今年七月至八月间,遍布甘泉路街道的每一个社区。
今夏,普陀区甘泉路街道以“文明润心 甘泉映夏”为主题,推出了2025文化艺术季系列活动。从“居民点单”实现节目精准配送,到专业演员与社区文艺爱好者“同台搭戏”,更有文明宣传巧妙融入歌舞曲艺——连续20场演出不仅吸引超万人次参与,近日更成功入选上海市2025年度“文明城区创建为民”实事项目(“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类),展现出社区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民呼我应”“点单”模式让惠民服务精准达
“甘泉老小区多、老年人口多,‘纳凉晚会’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我们希望通过创新让传统焕发新活力,既留住温情,又精准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蔡敏慧介绍。
今年,街道改变了以往“统一配送”的模式,转向“居民点单、街道派单、团队接单”的新机制。提前一个月,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调研相结合,向辖区内20个居民区征集节目偏好。“排摸发现,居民有戏曲类和露天电影的需求。”蔡敏慧说。于是,街道特意安排了曲艺专场和电影专场,让“纳凉晚会”真正唱起居民最爱听的曲,放起居民最想看的片。
“我的晚会我做主”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群众的参与感,更实现了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对味”。
多元联动“专业+群众”同台照亮社区舞台
“纳凉晚会”的舞台虽小,却成为专业院团与社区“民星”交相辉映的广阔天地。今年,街道不止于“送文化”,更致力于在社区“种文化”。一方面引入上海专业文艺院团的高质量节目,推动“一级演员进社区”;另一方面大力挖掘社区文艺骨干,鼓励居民自编自演,与专业演员同台献艺。
双山居民区越剧团队的陈燕阿姨和队员们带来了精心排练的越剧《忠魂曲》,赢得满堂喝彩。“以前我们只是自己跳着玩,没想到街道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专业的舞台和灯光音响,真的特别自豪,也更有动力继续排练新节目了。”陈阿姨开心地分享道。
这种“专业引领+群众主体”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整体演出品质,更激发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本届晚会共有3个居民区的7支居民团队上台表演,让专业艺术与群众文化激情碰撞,民间活力与剧场水准交相辉映。
“润物无声”文明新风融入演出浸润心田
“纳凉晚会”不仅是一场文艺演出,更是一堂生动有趣的“文明实践课”。反诈宣传被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词,垃圾分类知识融入趣味小品……中间穿插的文明知识有奖问答,更让大人孩子踊跃参与,在欢声笑语中将文明理念深植于心。
上海著名说唱艺术家龚伯康对此深有体会:“曲艺是文艺轻骑兵,要用接地气的方式与观众产生共鸣,传递文明意识。”今年晚会中涉及文明培育的节目共10个,其中原创移风易俗主题滑稽戏《请仙人》等作品,以幽默生动的方式传递新风正气,深受观众喜爱。
晚风送爽,演出散场,但文明与文化的种子已借由欢笑与掌声,悄然种进每个人的心田。这份温暖与认可,也从社区延伸至更广阔的层面——成功入选市级实事项目,这既是对甘泉路街道长期以来文化惠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纳凉晚会”这一传统品牌焕新之路的鼓励。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纳凉晚会’的文明与文化内涵。”甘泉路街道社区党群办工作人员刘斐表示,“未来,街道不仅会继续与‘笑口常开’等专业院团合作、引入更多青年演员增添活力,还将进一步扩大节目意见征询范围,注重倾听年轻群体的声音,让晚会真正覆盖全年龄段居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