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在“世界传统医药日”来临之际,石泉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联合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开展了一场以“腕间藏药典 链动岐黄香”为主题的青少年中药手链diy手作活动。活动将中医药的厚重底蕴与手作的鲜活趣味巧妙融合,为青少年开启了一场触摸传统的独特旅程。

“大家知道吗?中医配药讲究‘君臣佐使’,就像一支默契的团队,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活动伊始,志愿者老师用生动的比喻打破孩子们对中医的陌生感。“中医文化深深根植于我们中华四象文化,‘君臣佐使’好比春夏秋冬,两两相互区别又相联系,是变化的、活动的、可调整的。” 她拿着甘草的切片给孩子们看“比如麻黄汤,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而我们今天要用到的甘草则调和诸药为使药”。简单几句话,让抽象的中医理论变得鲜活起来。

话音刚落,孩子们的目光立刻被桌上的药材吸引。“我这里有一些今天要DIY的中药,它们有一些长的很像,我们来认识和区分一下”老师顺势拿起一片白芷:“你们看这白芷不仅长得干净,闻起来还有淡淡的辛香,中医里常用它祛风燥湿,串在手链上既好看又有寓意。”接着又拿起一颗黄芪粒,“这黄芪切片纹理像年轮,摸起来扎实,是补气的好药材,戴在手上就像把‘元气’随身带着。”孩子们凑在桌边,有的轻轻嗅闻白芷的清香,有的触摸黄芪的质感,原本只在药房里见过的中药材,瞬间成了能亲手把玩的“宝贝”。
最令人期待的DIY环节终于到来。桌面上,弹力线、剪刀、分隔珠与各色药材整齐摆放,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材料。“我要把五福籽串上,我要送给妈妈,它寓意好又安神助眠!”“我的尤加利真特别,老师老师,尤加利有什么功效?”大家一边讨论,一边小心翼翼地穿线——穿起一片白芷,像是把“通窍”的祝福藏进腕间;系上一颗黄芪,又似将“补气”的智慧缠在手上。老师在桌间穿梭,时而帮孩子调整珠子间距,偶尔还会接过孩子递来的手链,笑着说“这串‘君臣佐使’搭配得很巧妙,既有黄芪的温补,又有白芷的清透”。
活动接近尾声,每个孩子都捧着自己的作品,互相展示彼此的创意“看,我的血藤花纹好漂亮”。有孩子兴奋地说:“以前觉得中药又苦又难懂,现在戴着手链,不仅好闻好看,还学会了分辨黄芪、白芷和甘草,连‘君臣佐使’都明白了,太有意思了!”孩子们佩戴着亲手制作的中药手链,带着满袖药香与对中医文化的好奇离开。

这一日,没有枯燥的讲解,只有触手可及的药材、亲手创作的乐趣,以及在腕间悄悄生长的岐黄之韵——当黄芪的温、白芷的清融入手链,传统医药便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文化记忆,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