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聚焦普陀 >> 聚焦普陀 >>
《请来红色打卡地》——记忆中的红色档案

发布时间:2025-05-10 来源: 文明普陀

今年是五卅运动100周年,为持续做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作,普陀区委宣传部与上海电视台合作,拍摄系列视频《请来红色打卡地》(普陀篇),依托顾正红纪念馆、沪西革命史陈列馆等区内红色场馆,加强史料挖掘和故事阐述,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的鲜红历史,转化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红色档案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普陀是沪西的革命摇篮。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上海市普陀区档案馆和上海纺织博物馆,探寻红色档案背后的红色基因。

普陀区档案馆·普陀记忆展厅

上海市普陀区档案馆地处同普路,内设普陀记忆展厅,展厅450平方米,面积不算太大,但有唐代诗人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气韵,其中的“红色沪西”板块尤其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现就以一张“大铁锅”档案照片为起步,作今天红色档案浏览。“大铁锅”档案背景故事发生在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和全市人民奋起抵抗,上海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长刘少奇在沪西成立上海各业工人反日救国联合会,领导发动沪西日商纱厂工人抗日总同盟罢工,宋庆龄也冒着炮火,亲临真如十九军军部,慰问抗战将士,沪西地区成为全市人民抗日后盾的大本营。但工人大罢工,却断绝了工资收入,生活陷于极度的困境。刘少奇和罢工委员会,决定在工人最集中的劳勃生路(今长寿路)梅芳里、英华里等弄口支架大铁锅,烧煮粥汤给工人和家属充饥,让饱受灾难的人民能坚持抗日斗争到底。

这是一张1932年上海新闻的旧报纸,标题是《曹家渡共和大戏院内,逮捕大批男女共产党》,这是当年国民党政府在7月17日,以全副武装包围正在召开的“江苏省民众援助东北义勇军反对上海自由市代表大会”的报道,全案共95人被捕,是年10月1日,以危害民国的莫须有罪名,13人在南京雨花台被集体枪杀,史称“共舞台事件”。

为何抗日有罪,声援东北义勇军会有95人被捕、13人被枪杀,其原因是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面对日本的侵略,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主义政策,宁愿与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上海停战协定》,仍坚持用国民党全部军力来消灭红军和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没有被血腥的大屠杀吓倒,不久,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华夏大地传唱,13烈士牺牲的17年后,也是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开国大典演奏,告慰了沪西共舞台13烈士,烈士为声援东北义勇军而牺牲的鲜血没有白流。

这是一本封面泛黄的《沪西党员登记表及支部统计表》名册,档案清晰地记录了解放初期,沪西1092名党员的重要信息和63个支部的组成情况。

它见证了这段历史,反映了解放初期党的组织和工作情况,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来临之际,党领导工人运动和党的队伍壮大的光辉历程。它传承了一种革命精神: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档案中的每名党员、每个支部,都是一个红色基因,都是一种精神符号。现今,这份档案,已入选上海市第一批珍贵红色档案名录。

上海纺织博物馆

上海纺织博物馆位于上海苏州河畔的澳门路150号,是在原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旧址上重建而成,2009年开馆。这是观察上海近代中国纺织工业文明兴衰的窗口,其中1948年2月的申九“二二”斗争档案,令人惊心动魄。

申九“二二”斗争的时代背景,发生在1947年夏秋间,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崩溃前夕,他们通过加紧搜刮民脂民膏,来维持反动统治。

1948年初,申九工人已连续5个月领不到配给米和煤球,工人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发起“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2月2日,国民党政府派出大批警察包围申九工厂,以镇压工人的反抗斗争。英勇的申九工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展开殊死的斗争,这些纪实的历史档案,记载了申九工人与敌人浴血抗争的历史。青年女工王慕楣、蒋贞新、朱云仙在抵抗中英勇牺牲,百余人受伤,200余人被捕,300余人被开除。这血腥的大屠杀、大逮捕、大开除,没有吓倒战斗的申九工人,没有吓倒正在抗争的上海人民。申九“二二”斗争爆发后,市民的声援呼声此起彼伏,募捐声援申九工人络绎不绝,许多工厂的工友臂缠黑纱纪念申九烈士。

此刻,哈尔滨已是解放的天。8月1日,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全会听取上海工人代表团团长汤桂芬报告,全体代表齐声高呼“打到上海去,为上海工人阶级报仇!”一年多后的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

上海纺织博物馆建馆后,又以全新的档案资料,展现了申九的新生。

申九源自1915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苏州河创办申新纺织无限公司。到了20世纪30年代,荣氏家族的产业发展到了巅峰,通过新建或收购,相继建有申新二、五、六、七、八、九厂。其中的申新九厂,前身是筹建于1878年的我国第一家机械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建人是李鸿章。1931年4月27日,申新九厂正式开工,1932年荣宗敬在莫干山路购地60亩建造新厂,1933年全部搬迁此地。申新九厂被称为远东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厂。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申九家族产业由荣毅仁主持。1956年,荣氏家族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积极推进申新九厂的公私合营,为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起到带头作用,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重要贡献,荣毅仁被陈毅誉称为“红色资本家”。

申九对国家建设贡献大,自1955年公私合营到1992年期间,企业累计上交给国家的利润达20.64亿元,相当于实收资本的40倍,平均每年可以新建一个“申九厂”。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申新九厂。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先后到工厂视察,勉励全厂职工奋发进取,以取得新成绩。

1979年1月17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小平邀请荣毅仁等5位工商业巨擘座谈,点将荣毅仁,不久,由荣毅仁提议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邓小平题词:勇于创新,多作贡献,勉励这些时代的探路人。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在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下,申九老厂换新颜。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契合新的产业革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上海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1992年上海纺织工业开始“壮士断臂”的产业结构调整,申九开始第二次创业,重新构筑三大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新的品牌战略。

1998年1月23日,全国纺织压锭第一锤在申九敲响,一排排纺锭被砸成碎块,投入熔炉,如“凤凰涅槃”般壮烈,全国纺织行业的“压锭”也由此全面展开。

上海纺织压锭,关系到几十万职工以及他们的就业转移和家庭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被列为“上海市一号工程”。上海纺织坚持“无情调整、有情操作”,妥善分流安置,使数以万计下岗职工重新找到工作岗位,成就了工业结构调整的旷世奇迹。

以申九为典范的上海纺织业开始向新科技、新时尚产业进军。

上海纺织博物馆通过展品,展示着申九历史的辉煌,一代又一代纺织人的奉献和梦想,再现了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