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殷殷嘱托,持续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的浓厚氛围,区委宣传部开展“晒晒传家宝·谈谈好家风”——普陀区家庭家教家风系列宣传,向生活、学习、工作在普陀的居民征集老照片、手稿、勋章等“传家宝”,并邀请他们讲述“传家宝”背后的动人故事,彰显普通人对家庭的深厚情感,诉说祖辈、父辈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上海工人协会理事会成员王旭清之子王建平和他的“传家宝”。
王建平的传家宝,是父亲王旭清收藏的一些革命歌曲歌谱和进步杂志。
1949年前,王旭清为了寻求革命的真理,追寻革命的步伐,和沪西很多进步青年工人一起加入了普陀区实验民众学校免费学习。他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学校内有地下党组织,王旭清与他们接触后走上了革命队伍,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负责刻印传单,同时作为《校友生活》的主编,白天抽时间去约稿,深夜伏案修改稿件,进行篆刻蜡纸,付印出版,再分发出去。后来,学校被国民党盯上,派军警进行封闭,党组织领导进步青年联合工人集体抵抗,同时编写了《送别歌》,王旭清和革命伙伴们几千人一起唱着这首慷慨激昂的《送别歌》,到国民党政府门前游行,谴责国民政府关闭穷苦大众的免费学堂,让老百姓没有书可读,在大家的努力下,国民党撤了兵,学校恢复了正常运作。
1949年,王旭清进入总工会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后,总工会派工作人员到普陀区各工矿企业进行参军动员与募捐活动,王旭清就是下派的工作人员之一。他到各个工厂进行支援抗美援朝工作动员,当时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调动了广大工人兄弟的参军与捐款热情,筹集到了高额捐款,为抗美援朝贡献了力量。
1951年5月1日,总工会组织了一次全上海的游行,声援抗美援朝,游行中高唱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王旭清为了纪念当时特殊日子,就一直保存着这份报纸。
王建平还保存着父亲珍藏的一些进步杂志。
▲《观察》杂志是中国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出版的时事性周刊,1946年9月1日在上海创刊,是一份革命进步杂志。储安平主编,是民国最为成功的大型知识分子杂志之一,在“国统区”知识分子读者中有较大影响,出有华北、台湾航空版,最高发行量达10万份。撰稿人有梁实秋、钱钟书、马寅初、冯友兰、傅雷、吴晗、傅斯年、费孝通等。1948年12月,蒋介石亲自下令国民党政府查封《观察》,造成震惊中外的《观察事件》。(来自王旭清手写标注)
▲《时与文》杂志1947年3月创刊于上海,是红色刊物。1948年9月24日被迫得刊,总出71期。程博洪发行,是属于综合性周刊,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刊物,主要撰稿人有周谷城、施复亮、张车荪、费孝通、吴晗、闻一多、周建人、臧克家等。(来自王旭清手写标注)
▲《民主》周刊于1945年10月13日在上海正式创刊,是一份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步刊物,其由郑振铎出面任主编,周建人、马叙伦、董秋斯、罗稷南为偏委,沈均儒、沙千里、史良、闵刚候4位律师担任周刊的常年法律顾问;柯灵、傅雷、马叙伦、周建人、许广平、李平心、严景耀常在此刊物发表文章。(来自王旭清手写标注)
▲ 周刊《文萃》杂志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上海出版的一份政论性刊物,1945年10月9日创刊,由孟秋江、姚溱领导,计惜英、黎澍、陈子涛先后担任主编;撰稿人有胡绳、夏衍、乔冠华、姚溱、梅益、沙文汉、郭沫若、茅盾、马叙伦、吴晗、马寅初、宦乡、许广平等。1947年7月遭国民党政府破坏查禁而停刊。(来自王旭清手写标注)
▲《展望》周刊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掌握的公开出版的时事综合性刊物,创刊于1948年5月,1949年3月出刊至三卷第十八期遭国民党政府查封停刊,共出版42期,杨卫玉为编委会主席,委员有黄炎培、陈仁炳、罗涵先等十五人,潘朗、王元化先任主偏,陈虞孙、姚溱、马寅初、史良、沙千里、周谷城、费孝通常是撰稿人。(来自王旭清手写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