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传家宝·谈谈好家风”——普陀区家庭家教家风系列宣传⑥:抗美援朝战中的小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11 来源: 文明普陀

编者按: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殷殷嘱托,持续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的浓厚氛围,区委宣传部开展“晒晒传家宝·谈谈好家风”——普陀区家庭家教家风系列宣传,向生活、学习、工作在普陀的居民征集老照片、手稿、勋章等“传家宝”,并邀请他们讲述“传家宝”背后的动人故事,彰显普通人对家庭的深厚情感,诉说祖辈、父辈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许民荣和他的“传家宝”。


  

这枚纪念章名为“和平万岁”纪念章,铜质,上书“和平万岁”四个字,中间主图是一只和平鸽,四周是红色烤漆,纪念章外环边与和平鸽表面均镀金。章背铸有“抗美援朝纪念,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1953年10月25日”的文字,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纪念章的主人叫许民荣,1929年出生,1945-1973年参加革命,1950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获得朝鲜军功勋章、解放奖章、第二十军二级先进工作者称号。

行进在冰雪路上

1950年11月11日,许民荣所在的部队奉命过鸭绿江入朝,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家之战。

这时北朝鲜正遇强寒流袭击,地面上一片白色的冰雪世界。许民荣所在的部队中大多是浙江人和上海人,没有在冰面行走的经验,许多人接连摔跤,每次摔倒总会引起一阵哄笑,还会因为各人摔倒时的姿态不同,被调侃成“驴打滚”“猪啃泥”。所幸都未发生摔断骨的。

部队从上海北上时,开始发棉衣,是温带地区的冬装,而且棉鞋棉帽还未下发。到东北时大家都感觉非常冷,部队仍按预定计划开进。

滑雪下山

许民荣所在的部队进入预设阵地(下碣偶里-古土里地域)前的一天晚上,要翻过一座山,在冰雪世界里,更体会到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时许民荣未摔跤,下山时连续摔跤,到半山腰时一跤摔得最重最远。他挣扎着站起来又摔向另一边,下滑了一二十米。许民荣想爬回上面的路上,他借着光亮向下看,队伍的前头已到山脚了,约有两三百米距离,而且山坡较缓,他顺势向着目标点坐滑下去。

下滑时虽然中间遇一个小阻碍物,让他翻了个跟斗,但还算顺利到了目标点。待大部队一到,立即归队。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实用性滑雪经历。

团救护所

按团指挥所命令,在离火线约四里地的山间小村,设团救护所。小村有四幢房,左边是大路,百姓因避战火都已逃走。

一到目的地,队长即令大家上山收集枯树残枝,既解决生活之需,也为伤员们生火取暖。又叫几个人收集断砖碎瓦,以备烤热后为伤员保暖。

紧接着,根据房屋的条件进行救护所布局安排,人员分工、急救药品器材的安排,平时就有预案。队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让医保干事带两个卫生员、一副担架,在一线战壕山后约二百米的独立房子里,开设第一包扎所。包扎所靠前,可以让受伤的战士们少流血。

战斗打响,团救护所就忙碌起来。阻击战打了十多天,由于多种原因,作战所需的物资未得到补充,尤其重要的是已断粮五天。许民荣他们每人每天一个土豆,战斗人员稍多一些,但也吃不饱。部队之前从未遇到过零下30多度的严寒,这次最冷的一天竟达零下41度,许民荣深刻体会到“饥寒交迫”这个词的真实滋味。同志们都以长征精神来激励自己,保持着坚强的战斗意志,各自坚守岗位,努力完成任务。

当“一把炒面一把雪”时,许民荣和战友们的战地生活已经有了最基本保障了,或者说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要学点寒带生活知识

一天下午,有位干部和通讯员送来一名伤员,许民荣和卫生员立即对伤员作检查处理,他二人在火盆边烤火取暖。过了一会儿,这名干部突然大哭大叫起来。我转头一问,原来他的鞋、袜和皮肤冻在了一起,烤火后想把鞋袜脱下,不料和皮肤一同落下来了。对这样的冻伤不应该急火烤,而应该用温水溶冰。但他来时未说,卫生员也不知道,因此错过了正确处理的机会。

许民荣立即用纱布保护好创面,叫担架员紧急送往师救护所。他们为了使伤员早点到达,勇敢地抬起担架,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翻过两座山,经过17公里的行程,他们的棉衣外是冰霜,却汗湿了内衣。途中饥肠辘辘,体力下降,仍克服重重困难,及时把伤员送到。

回程中,棉衣外是冰雪,内衣冰冷,在饥寒交迫中,一名年轻的担架员冻死途中。

危急时刻勿盲动

有一天,战斗很激烈,一架美军战机助战,它对许民荣所在的第一包扎所进行俯冲扫射,一名未来得及撤出的伤员中弹牺牲了。见此情景,有的同志感到危险降临,想跑出去,被医保干事坚决制止:勿盲动!他勇敢、沉着,分析后认为,房子周围一片平地白雪,无任何可疑物,飞机没转圈,过来就打,可能是火力侦察,出去就上当了。敌机接着几次转圈俯冲,但既未投弹,也不扫射,这佐证了他的判断,指挥得当,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