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陈爷爷在照片里寻到自己学拍照的笑脸,外卖小哥驻足“社区日记”看社区变迁,外籍居民主动申请加入志愿队伍……近日,在普陀区党建引领楼组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中,长风新村街道以“邻立方”楼组文化品牌为核心抓手,聚焦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的“急难愁盼”,一场筹备数月的“咔嚓!银龄策展人”影像发声展,让中山桥居民区围墙外的绿地变成了全龄互动的“时光长卷”。原本的“数字烦恼”,在党建引领与校地共建的合力下,变成了邻里守望的温情。
“四百”走访听民声,一句句“家常诉求”牵出暖心行动
“手机付款总怕输错密码,想给外地的孙子发段视频,捣鼓半小时都发不出去。”
“看到别人用手机拍风景、记生活,我们也想试试,可没人教。”
在长风新村街道常态化开展的“四百”走访中,中山桥居民区老人们念叨的这些“小烦恼”,被社区工作者逐一记录在《长风社工成长手帐》上。

作为普陀区党建引领楼组文化建设的试点街道,长风新村街道始终以“邻立方”楼组文化品牌为核心,通过“一核一队一议一隅一品一励”的“六个一”工作法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正是依托“一议集民智”的工作思路,街道精准捕捉到老年群体的数字需求;随后,“一核定航向”构建的三级联动机制迅速启动——由中山桥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梁玲丽牵头、楼组党小组协调、党员骨干跟进,第一时间链接到共建伙伴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晨光银龄”老年数字增能干预教研组,一场针对银龄群体的数字帮扶行动就此拉开序幕。

校地共建聚合力,从需求梳理到展览筹备全程注入专业力量
自今年三月项目启动,华东师大“晨光银龄”教研组便全程深度参与。前期与社区工作者一同逐户梳理老人的数字需求,针对“怕按错键”“学不会操作”等顾虑,设计“基础操作-进阶技能-创意应用”的分阶段培训方案。结合老年人群体认知特点反复打磨每个板块主题,确保内容既实用又暖心。

几个月里,教研组的老师和学生每周准时进驻社区:从手机相机的开关、焦距调节教起,到短视频剪辑的基础步骤,再到AI图文生成的简单应用,手把手帮老人们扫清“数字障碍”。68岁的王伯伯就笑着说:“一开始我连手机相机都不敢打开,怕按错键,教研组的小周老师手把手教我调焦距、找角度,现在我不仅会拍照片,还会用AI给照片配文字呢!”

展览当天,两支高校志愿团队更是专程赶来助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党支部的志愿者们,有的引导居民有序参观,有的在老人身边讲解照片背后的故事,有的认真记录居民反馈,青春身影与银龄笑脸相映,成了展览现场最动人的风景。

五大板块串温情,见证“银龄”到“银邻”的华丽蜕变
这场没有华丽展厅的室外影像展,以五个充满温度的板块,串联起老人们的数字学习之旅,更藏着“邻立方”“一隅融温情”“一品聚人气”的巧思——把围墙外的绿地变成共享空间,让一场展览成为聚拢邻里的纽带。

1、“开机”遇见新烦恼——直面数字困境,送上“极简指南”
板块里,一张张手写的“困惑便签”格外打动人:“怎么连社区WiFi?”“视频通话时怎么调声音?”“拍的照片存在哪里不会丢?”……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老人们融入数字生活的“第一道坎”。而旁边同步展示的“解决方案手账”,正是教研组和社区工作人员根据“一议集民智”收集的需求,整理出的“极简操作指南”,大字体、分步骤的讲解,字里行间都是为老人着想的用心。
2、开课!银龄新课堂——活到老学到老,更交新邻
板块中的照片里,满是欢声笑语:教研组学生在老人身边,手把手演示手机操作步骤;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互相请教拍照技巧,有的还掏出专门准备的“学习笔记”,上面画满了操作示意图。“我们不仅学技术,还认识了好多老邻居”,张阿姨笑着分享,“以前住对门都不怎么说话,现在一起上课、一起拍照,越聊越投机——这大概就是‘邻’立方说的‘睦邻友好’吧!”
3、出动!光影里的新‘声’份——从个人记录到社区日记
当老人们掌握了基础数字技能,“社区记录者”的新身份让故事有了新延伸。大家拿着手机走出家门,拍楼下四季更迭的绿树繁花,拍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暖瞬间,拍社区里贴心的便民服务:王伯伯拍的“早餐摊的烟火气”,蒸笼冒着热气;李阿姨记录的“志愿者帮独居老人买菜”,拎着满满一袋新鲜蔬菜……这些照片后来都成了“邻立方”楼组文化墙的新内容,一位老人感慨道:“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美好,以前没注意到。”
4、开幕!AI赋能新篇章——我们的故事,共同的作品
这是整场展览的亮点板块。老人们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在教研组的帮助下,通过AI技术生成了温情的文字注解和短视频集锦。一位奶奶拉着教研组学生的手连连道谢:“这是我的孙子来看我时拍的,AI帮我配了‘隔代亲,最暖心’,太贴切了!”冰冷的技术,在这一刻变成了串联情感、放大美好的纽带,也正是“邻立方”“多维联结”理念的最好体现。
5、空白,待你发“声”——此刻我们共创社区故事
这个板块让展览从“展示”变成了“互动”:现场设置了留言区,居民们可以写下自己的社区故事,也能留下对活动的期待。外籍居民表示“想加入志愿服务,和老人们一起记录社区”,他笑着说:“看到老人们用手机记录生活,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社区是大家的,我想和他们一起让这里更温暖。”
“邻立方”的温度密码,让楼组变成睦邻友好的“幸福圈”
这场影像展能收获居民的一致好评,藏在“邻立方”品牌的每一个细节里。
“一核定航向”的三级联动机制,让校地合作始终紧扣“居民需求”核心——居民区党组织协调活动场地,楼组党小组上门动员行动不便的老人,党员骨干跟进收集学习反馈;遇到老人腿脚不方便,就把数字课堂直接开到家里,确保没人掉队。
“一队聚合力”则把教研组、社区骨干、热心居民拧成了一股绳:有人负责专业教学,有人帮忙组织活动,有人主动照顾高龄老人,楼组里的事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办,真正实现了“有人管、管得好”。
展览结束后,“一励提干劲”的正向激励也没落下:中山桥社区为参与的老人们颁发了“银龄策展人”证书,还把大家拍摄的优秀照片做成了纪念日历、拍下集体纪念照,一一送到老人手里,让这份成就感和归属感更持久。

“以前觉得楼组就是住人的地方,现在不一样了”,社区工作者陈静如分享道,“通过‘邻’立方的带动,老人们从家里走出来,学会了新技能,还成了社区的‘记录者’和‘共建者’。看到大家互相帮助、其乐融融,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如今,社区还专门成立了“时光桥影摄影团”,这支由老人们组成的摄影志愿团队,未来会继续用镜头记录社区的美好。

更难得的是,华东师大教研组的参与,让“社学研”融合有了鲜活样本——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把学术研究和社区服务紧密绑定。教研组老师说,在和居民的相处中,他们也调整了研究方向:原本侧重理论的数字增能方案,后来特意增加了“邻里互动”的设计,让老人们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还能交到朋友。这种“从社区来、到社区去”的模式,既帮居民解决了难题,也让学术研究充满了烟火气。
故事未完待续,让楼组文化焕发更多活力
“咔嚓!银龄策展人”影像展落幕了,但“银龄”变“银邻”的故事还在继续。
接下来,长风新村街道会继续以“邻立方”为抓手,深化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合作,把“银龄数字增能”项目做得更细:针对不同年龄段老人的接受能力,设计更精准的课程;计划把老人们的优秀摄影作品做成线上展厅,让更多人看到中山桥社区的温暖与美好。
同时,街道也在不断完善“六个一”工作法,深化分色治理,希望吸引更多共建单位、志愿团队加入。毕竟,楼组文化不是靠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团队就能做好的,需要大家一起出力:有人教技术,有人组织活动,有人分享故事,才能让每个楼组都有自己的特色,让每个居民都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让“银龄”互助的氛围更浓厚,让邻里情在“邻立方”的纽带下,联结得更紧密。
从“四百”走访里的一句句诉求,到一场全龄互动的影像展;从老年群体的“数字困境”,到邻里共创的“幸福场景”;从校地“社学研”的双向奔赴,到“邻立方”串联起的万家灯火,长风新村街道正在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把党建引领楼组文化建设的文章写得更实、更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