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助力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今年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广泛开展“城市文明开放麦”活动。普陀区积极响应,围绕“城市精神的厚度”“红色血脉的热度”“服务群众的温度”“传统文化的深度”“先进典型的亮度”和“文明素养的高度”六大维度,在全区范围内招募区级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邀请他们深入挖掘、生动讲述、广泛传播城市文明的鲜活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竹丝编传承人程丽带来的精彩故事。
指尖有爱——非遗竹编零距离
大家好,我是竹丝编传承人程丽。说到竹编呢,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竹子。竹子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品种最多的,在1200多个竹子品种当中,中国就占了700多个。同时,中国也是竹子分布最广的国家,东到台湾、南到海南、北到黄河流域都有竹子。正因如此,也就奠定了我们用竹子的习惯,中国是最早开发利用竹子的国家,苏东坡说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不竹”。我来自四川,对竹子的情感,源于家族世代相传的竹编技艺,我一直牢记祖辈的话:做事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坚韧不拔。正是这样的共鸣,让我决心要将这门手艺在上海推广,1996年,我把竹丝编从四川带到了上海。
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选材。精选慈竹以80厘米以上的竹节为材,历经刮青、劈篾等20多道工序,将其制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100斤竹子,最终只能得到一两竹丝,每一根竹丝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就像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耐心与坚持。
2010年,机缘巧合我接触到了残障人士。我了解到中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而上海就有62万。他们需要的不只是帮扶,更是一技之长,是自立自强的机会。于是,我萌生了“非遗助残”的念头。打破传统“技艺不外传”的规矩,发起了“艺助行”公益组织,免费为残障人士提供竹编培训,毫无保留地把这项技艺传授给他们。
艺助行是一个为残障人士服务的非遗助残公益组织,主要以非遗传承人、艺术家、残障人士为主,让他们来学一门技能。我们前后培训了300多名残障人士,其中3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多位学员实现居家创收。更让我欣慰的是,许多优秀的学员不仅自食其力,还走进学校、社区传授技艺,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
非遗是活态传承,必须融入生活,才能生生不息。竹丝编这项技艺要传承下去,最主要的还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带领残障学员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在体验竹编的同时,也种下关爱特殊群体的善念。当孩子们专注地编织竹丝,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尊重时,我知道,文明的种子已经发芽。
非遗传承需要全社会参与,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守护者。我们创新推出“工匠两小时体验课”,将材料预加工成半成品,让忙碌的都市人也能感受非遗的魅力。在上海这些年,我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温度。
这些年,我常被问到为什么坚持做公益。我想说,不是我帮助了他们,而是他们治愈了我。每当我看到学员们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看到孩子们触摸竹丝时好奇的眼神,看到白领们放下手机专注编织的神情,我就知道——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像竹编,需要一针一线的坚持。
一根竹丝很细,但千丝万缕就能编织成器;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众人携手就能传承文明。 竹编不仅是一项手艺,更是一座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沟通健全与残障,传递善意与文明。未来,我会继续坚守这份事业,把竹编文化传承好、发扬好,让竹编技艺焕发新生,也希望通过艺助行的非遗助残公益项目,让更多的残障人士掌握竹编技艺,获得更加自立自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