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助力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今年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广泛开展“城市文明开放麦”活动。普陀区积极响应,围绕“城市精神的厚度”“红色血脉的热度”“服务群众的温度”“传统文化的深度”“先进典型的亮度”和“文明素养的高度”六大维度,在全区范围内招募区级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邀请他们深入挖掘、生动讲述、广泛传播城市文明的鲜活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元代水闸博物馆讲解员徐威加带来的精彩故事。
守护遗址 传承匠心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徐威加,我讲述的题目是“守护遗址 传承匠心”。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这也是上海地区唯一获推荐的博物馆。可能在座的很多朋友不知道原来在上海普陀区的地下深埋着一座古代水利工程遗址。接下来就请大家通过一段短片,看看700年前元代水利专家任仁发是如何设计和监造水闸的。
视频41
沧海桑田,随着上海地区水陆环境的变化,元代水闸被深埋在地下,江南地区的航运要道吴淞江,变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河浜苏州河。时光流转,如今苏州河又成为了市民共享的42公里滨水岸线:元代水闸也从防淤疏浚的水利工程成为了如今的遗址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馆十余年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文物保护的同时,向公众讲述水闸精妙工艺背后凝结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弘扬工匠精神,倡导珍惜水资源。目前共接待观众近50万人次,团队观众逾1000批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发挥红色阵地作用和博物馆教育属性,结合苏州河文化、上海历史、工匠精神等元素举办展览与活动400百余场,让参观者通过体验来感受上海历史文化内涵,在亲眼见证历史文物中讲好中国故事,力求成为百姓喜爱的“家门口的博物馆”。
作为水闸遗址守护人之一的我,从讲解员新人到带领宣教团队,一路走来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提升公众教育活动品质。同时我也在见证着市民观众对上海历史的关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还有不少外国友人慕名前来,他们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实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之后,不禁称赞道“Amazing”。今后,我将继续秉持热爱与初心,守护好这处具象化现代上海与历史“碰撞”与“对话”的重要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