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开放麦|杨茜:在平凡岗位上铸就城市文明的高度

发布时间:2025-09-02 来源: 文明普陀

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助力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今年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广泛开展“城市文明开放麦”活动。普陀区积极响应,围绕“城市精神的厚度”“红色血脉的热度”“服务群众的温度”“传统文化的深度”“先进典型的亮度”和“文明素养的高度”六大维度,在全区范围内招募区级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邀请他们深入挖掘、生动讲述、广泛传播城市文明的鲜活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上海万杰环境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杨茜带来的精彩故事。    

在平凡岗位上铸就城市文明的高度

大家好,我是上海万杰环境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的杨茜。今天我想以名一普通环境服务工作者的视角和大家聊聊:劳模精神如何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芒,职业素养怎样为城市文明注入温度。

以匠心守初心:用专业精度引领企业文明

从事服务行业18年,涉足环境服务近10年,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保洁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是扫净一片落叶,还是擦亮一块玻璃? 直到2018年首届进博会保障任务,我找到了答案。当时我们承接了上海中心大厦的环境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将在这里视察。为了让地面光可鉴人,我们创新“三查三验”工作法:清晨6点检查清洁设备,正午12点用强光手电照射地砖缝隙查死角,晚间收工用白手套擦拭不锈钢扶手验标准。有位老师傅蹲在地上,用镊子夹起地砖缝里的一根头发丝,他说:“杨经理,这不是头发,是上海的脸面。”这句话让我顿悟:文明素养的高度,始于对“毫厘之差”的较真。从来不只是摩天大楼的高度,更是普通人把平凡事做到极致的刻度。

2019年,我们团队承接第二届进博会国家会展中心会议中心项目,遇到纯羊毛地毯清洁难题,传统水洗会缩水,干洗无法彻底去污。为此,我们带领技术团队连续试验72小时,最终创新出“干湿复合清洗工艺”,既保护了价值百万的地毯,又通过了国际会展中心的“白手套、视觉与触觉检测”。

作为公司管理者,我始终认为劳模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要让身边人都成为文明的践行者。我们推动成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完成多项技术革新。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服务效率提升40%,截至2025年,工作室已培育出普陀工匠1名、行业工匠1名、企业工匠150名,他们就像文明的种子,在各自岗位上生根发芽。

以行动暖民心:用真情服务传递社区文明

在普陀区万里街道,我们组建了“文明微管家”队伍,带领保洁员担任垃圾分类宣传员、助老服务员。为独居老人定期义务清洁,用专业工具帮居民清洁空调滤网和外墙。有位老党员说:“你们不是来扫地的,是来扫走我们心里的孤单!”

为了让一线员工感受到尊重与关怀,每年除夕,我们都会带着点心和春联去项目点慰问值守员工。为减少露天作业辛苦,我们引入无人驾驶清扫车,使夏季中暑率降为零。保洁员王师傅曾激动地说:“现在儿子看到新闻里干净的商场,会骄傲地说‘这是我爸扫的!’”那一刻,我特别感动,原来文明的传承,就是让劳动者的价值被看见、被尊重。

以担当显大爱:用社会责任彰显城市文明

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记得:文明素养不仅要守护“城市脸面”,更要温暖“人心褶皱”。2022年,我们承接了国家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的保障任务。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我对团队说:“我们不仅仅是擦好地面,做好保障,更是绝望中的希望。”

在公益之路上,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歇。参与普陀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环境保护、环境整治志愿服务,赴普陀区内阳光家园慰问残障人士;参与“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为云南普洱的学校捐赠清洁工具包。这些细节或许微小,却让城市文明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让每个群体都能平等共享城市温度。

当我们站在上海中心大厦俯瞰这座城市,那些整洁的街道、有序的场馆、温暖的笑容,这就是文明素养最生动的注脚。我从一名普通物业管理员成长为上海市劳动模范,深深明白:文明素养的高度,从来不取决于岗位是否耀眼,而取决于是否把每件小事都做得有温度、有精度、有深度。

我的发言即将结束,但我们与城市文明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让我们在平凡岗位上书写新时代的文明答卷,让“人民城市”的高度,在每个人的奋斗中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