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还有“苏河十八湾”主题楼!湾有故事楼有情……

发布时间:2025-09-02 来源: 看长风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入构筑党建引领下的美好社区建设新格局,长风四村第一居民区通过楼组文化建设不断探索长效治理机制,以“筑基础、聚合力、扬文化、固长效”四步法,推动楼组治理从“单向管理”迈向“多元共治”,进一步增强居民自治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在居民区党总支带领下,长四一委开启了一场有益的居民区基层治理新实践,走稳了楼组文化建设第一步——“筑基”行动。

党建引领——织密社区治理根系

为顺利开展楼组文化建设,居民区党总支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领导下,以党建品牌“风‘合’日丽”为引领、深耕社区微网格,在“四百”走访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能人达人,通过楼组长、党员志愿者、退休教师、技术工匠等社区中坚力量,构建起“红色管家+能人智库+志愿团队”三级治理架构。

在楼组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申安馨苑18号楼里的党员兼楼组长沈师傅和党员柏阿姨发挥了党员带头先锋作用,带领加梯三人小组成员积极开展行动,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消除了楼道内堆物和楼道乱停车的现象,配合第三方完成了楼道清理任务;加梯三人小组成员王阿姨得知隔壁91岁的高龄老人摔跤后,主动带老人就医治疗,帮忙配药买菜,在她的每天问候和悉心照料下老人很快就恢复了健康。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楼栋,一楼的尤阿姨说:“楼组文化建设不仅让楼道面貌焕然一新,也让大家的心靠得更近了。”

儿时回忆——擦亮楼组文化火花

申安馨苑18号楼不仅楼内故事感人,更和长风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楼组文化建设讨论会上,柏阿姨率先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我们都住在苏州河边上,那里原来是摆渡口,后面造了上海试剂总厂、上海火柴厂......我们18号楼很多都是从陈家渡动迁过来的。”

楼组长沈师傅忍不住提议道:“要不然,我们楼组就叫‘长风湾’吧!”“这个主意好!一来纪念我们以前和现在的生活,二来也让大家看看长风湾的前世今生。”大家纷纷称赞。

就这样,从“陈家渡”到“长风湾”,从过去到现在,18号楼的畅想激发起大家的情感共鸣和归属感,最终经过大家共同商议,一栋以“国风、村风、家风”为主题的“长风楼”孕育而生。

连点成面——“苏河十八湾”进社区

随着“长风楼”的“破题”,老邻居、新住户们纷纷开始收集身边的鲜活故事和情感记忆,18个楼栋在18场楼组文化建设头脑风暴中,有了自己的独特记忆、有了不可复制的个性和魅力。

申安馨苑42号楼里党员多、楼风正。平日里,楼内活跃着9名党员,先锋的榜样力量带动了左邻右舍互帮互助亲如一家。几年前建立的微信群,如今已成为众人议事的关键平台,大家时常在群里“云问好”、交流生活点滴,另住他处的居民也依旧心系楼组,积极“云参与”楼组文化建设。党员王峰主动帮大家收缴电梯电费......

“小沙渡湾”是“苏河十八湾”之一,楼内居民将42号楼命名为“正风楼”,因为这里不仅风清气正,更是设想以“沪西小沙渡湾”为媒介,表达大家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传递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为人民谋福利”的初心使命。

纵深治理——湾有故事楼有情

楼组长牵头、自治小组献策、志愿者接力,你提治理建议,我出暖心创意,众人拾柴让18个楼栋建设蓝图日益清晰。

19号楼的周师傅问:“我们小区能不能有自己的标志?”20号楼的戴阿姨建议:“每个楼层张贴‘楼层号’,这样电梯一开门就能看到,就不会走错!”32号楼的党员沈师傅提议:“我们楼里经常堆着不要的东西,趁这次楼组文化建设,我们正好一起清理。”38号楼的徐师傅又想到:“在1楼楼梯台阶处张贴反光防滑警示条,提醒大家不要摔倒!”42楼栋的沈阿姨表示:“我家宝贝喜欢画国画,她说可以拿出来装扮我们的楼栋!”17号楼栋的小翟又想到:“我们的电梯里有用梯公约,我们楼里也要有楼道公约!”“等所有的楼都弄好了,我们就能逛逛长四一委的‘苏河十八湾了’!”......在热烈的讨论和设想中,居民们纷纷表示楼道不仅要建好,更要日久常新。

就这样,这场群策群力的设想从“建好”到“守好”、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将楼里的温度藏在了自治共治的各个细节里。

长四一委的楼组文化建设,正在党建引领下,以“筑基”为起点,让18个楼栋的居民成为社区建设的执笔人。以居民区“苏河十八湾”为底色,勾勒着居民们“想起来”“干起来”“走起来”“管起来”的生动实景图,让楼组文化建设成为凝聚人心、传递力量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美好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