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辉映“同心”,巾帼暖流涌动!看宜川路街道中远楼组文化建设绽放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9-26 来源: 上海普陀社会工作

“远亲不如近邻”。楼组是居民聚集生活的基本单位,是邻里间情感交流的共享空间,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普陀区坚持以党建引领楼组文化建设,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挖掘楼组特色,共同构建美丽和谐的社区。

宜川路街道以党建引领楼组建设,聚焦社区小事,以“七彩”楼组文化激活社区治理的“微细胞”,将空间上的链接转化为情感上的纽带,在“最小单元”中发挥“最大效能”,进一步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中远二委57号“同心筑家园楼”共有252户,老年居民众多,公共空间的完善与安全是大家共同的期盼。推动大堂修缮,成为凝聚邻里的关键一役。这场“硬仗”中,几位银发达人挺身而出。

沈金根老师是修缮小组的中流砥柱。从筹备伊始,每一次会议都有他专注的身影。项目启动后,工地成了他的“第二岗位”,风雨无阻巡查监工,只为质量过硬,即便脚踝意外受伤,他也坚持出现在决定项目走向的关键会议上。

郑春富老师年逾八旬,虽然腿脚饱受滑膜炎困扰,但始终站在推动修缮的第一线,面对不解甚至质疑,他拄着拐杖,一遍遍解释沟通,只为赢得共识。还有刚做完手术的邓建樑、熊义力老师,身体虚弱难掩其责任心。

作为业主代表,楼组群里他们积极回应,答疑会上面对情绪激动的邻居,他们总是不急不躁,耐心细致地解答,用真诚化解疑虑。正是这些“银发先锋”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奉献,楼组环境焕新指日可待。

硬件提升之外,更可贵的是“同心”楼日益浓厚的温情。他们的无私付出,像投入静水的石子,激起了整个楼组互助互爱的涟漪。看到行动不便的老人,邻居会自然地搭把手;谁家有个急事,在楼组群里招呼一声,马上就有热心人回应。曾因电梯等待而生的焦虑,渐渐被互相问候的笑语取代。邻里间从点头之交到主动关怀,从“各扫门前雪”到“楼组是我家”,“同心”的力量在每一次微小的互助中生长壮大。这份由长者率先垂范、邻里共同编织的温暖,成为了“同心筑家园”最珍贵的底色。

中远三委93号楼大堂有一块“巾帼文明楼”牌匾,说起它的来历,还要追溯到多年前那场热闹的邻里宴。

当时,楼组长陈阿姨看到楼道里邻居遇到却叫不上姓名,主动提议举办厨艺比拼。消息传开,姐妹们的热情“像揣了团火”。三楼李姐做的红烧肉刚出锅,香气就飘了半层楼;五楼张阿姨做的糟三样地道醇厚,满是老上海风味;最让人惊喜的是平时腼腆的小肖,端出DIY的芒果慕斯上点缀着新鲜草莓,精致得让人舍不得下勺。欢声笑语一下子拉近了整栋楼的距离。时任居民区书记的袁雄书写了“巾帼文明楼”五个大字,成了93号楼的第一张“名片”。

随着楼龄的增长,两部电梯如同得了“慢性病”,有回买菜回家的沈奶奶被困了20多分钟,楼内志愿者得知后,在居民区指导下迅速成立换梯小组,以“楼事楼议小型业主会”为平台,从意见征询到监督施工,小组成员全程参与,最终让居民坐上“放心梯”。后来,16楼巴老和陈阿姨说了配药难的愁心事,她很快向居民区书记恽梅反映,没多久党总支就带回了和宜川社卫的“医社联动”项目,93号楼成为首批试点。家庭医生进楼组问诊,延伸处方送药上门,老人只需支付邮费,即可安心收药。

如今的93号楼,牌匾依旧亮堂,电梯跑得轻快,连配药都不用出门。楼里的故事,就好像陈阿姨泡的那杯八宝茶,看似平凡质朴,但细细品来,满是邻里相依的温情,暖入心扉。

无论是“银发”先锋的默默坚守,还是“巾帼”姐妹的温暖行动,中远两湾城的楼组治理正因为这些可爱可敬的居民而充满活力。他们不仅是社区的参与者,更是建设的主力军——在党建引领下,居民自发组织、邻里挽手相助,铺就了社区治理最动人的底色。愿这样的温情继续传递,愿更多的楼组携手同行,共同书写“宜居宜业、邻里同心”的社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