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助力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今年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广泛开展“城市文明开放麦”活动。普陀区积极响应,围绕“城市精神的厚度”“红色血脉的热度”“服务群众的温度”“传统文化的深度”“先进典型的亮度”和“文明素养的高度”六大维度,在全区范围内招募区级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邀请他们深入挖掘、生动讲述、广泛传播城市文明的鲜活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普陀区甘泉路街道梭编技艺人黄颖带来的精彩故事。
五彩“梭编”织就人民幸福生活
大家好!我是甘泉路街道梭编技艺人黄颖。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传统技艺如何为社区治理添把力、增份暖。
社区是传统技艺最接地气的“土壤”,而梭编就是能在这片土壤里扎根生长的“种子”。过去两年,我在社区开了二十多期梭编体验课,每一次开课,社区活动室里总坐满学梭编的居民,有人带着孩子来体验,有人和邻里比拼编法,梭编不再是陌生的生涩名词,而是成了社区里看得见、摸得着、能亲手做的传统技艺。指尖的彩线不仅织出了作品,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社区里生根发芽,更织密了社区居民间的感情,让闲暇时光多了份文化味。
在甘泉路街道的助力下,梭编技艺走出传统框架,与苏州河畔的历史遗存深度联结--以元代水闸博物馆的“铁定榫”文物为灵感原型,设计制作传统技艺文创产品,并以此为契机,我把整个设计与制作过程和助残结合起来,通过教授传统技艺,我带领社区多位残疾学员一起反复观察文物,设计打样七版,最终完成了第一稿文创钥匙扣,并为他们实现了一次小小的创收。残障人士是传承弘扬传统技艺的生力军,当梭编这门传统技艺成为助残的“工具”,它不仅帮残疾人实现了自我价值,更让整个社区懂得了包容与互助,让“人人能参与、人人有价值”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梭编技艺不是老古董,它是能织就社区温情的彩线;社区治理也不只是事务性的工作,它需要传统技艺这股“软力量”来凝聚人心。未来,希望有更多人拿起梭子、穿上彩线,亲手感受这门传统技艺的魅力,让梭编在社区里焕发新生,让我们的社区因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变得更有文化、更有温度、更有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