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镇怒江苑小区,楼组不仅是居民出入的必经之地,更是邻里情感交流的公共空间,是社区治理的微缩景观。一扇扇门背后,是各自生活的烟火气,是邻里间的温情问候。这里,楼组文化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连接起家家户户,绘就了一幅社区和谐的美好画卷。
一台电梯十年邻里情

走进怒江苑小区7号楼,一部已经运行近十年的电梯静静地见证着这座楼里的邻里亲情。这是上海市首个完全由居民自筹资金加装电梯的成功案例,2015年11月30日正式投入运营。当年,楼内12户居民全部参与意愿征询并达成共识,通过业主自治模式完成了这一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比安装电梯更难得的,是电梯运行近十年间的悉心维护。楼组长朱阿姨回忆起这些小插曲:“电梯灯坏了,大家会主动报修;出现杂音,马上联系维保;电梯内的卫生,居民们都会自觉打扫,从不会互相推诿。”
近十年来,楼里已有4户居民换了新业主,但和谐互助的楼道氛围却代代相传。新搬来的住户很快就会被这种氛围所感染,自然而然地加入维护电梯、关心邻里的行列中。这台电梯承载的已不仅是上下楼的便利,更是邻里间的理解与包容,是十二户居民共同守护的一份责任与承诺。
一方天地多彩晚年生活

每周一次,怒江苑小区的读报学习小组都会准时开展活动。这个2017年成立的小组,成员来来去去,从最初的12人到现在的8人,变的是人员,不变的是那份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交流的期待。
两小时的活动时间里,老人们讨论时事、分享旅游见闻、交流健康经验、解读政策、回顾历史。今年九三阅兵期间,小组里的退役老兵热情洋溢地为大家介绍武器装备,分享军旅故事;曾是历史老师的成员,则娓娓道来抗美援朝的历史,讲述党的奋斗历程。
小组长沙老师作为怒二居民区第五党支部书记,很注重引导讨论方向。一次,当大家议论起医院贪腐新闻而议论纷纷时,沙老师引导大家深入思考。一位组员提到自己在香港的亲戚宁愿自费也要回上海看病,沙老师便顺势让大家讨论两地的医疗差异。大家发现,中国香港公立医院虽然免费但排队时间长,而上海的医疗服务性价比更高。经过理性讨论,既避免了负面情绪的蔓延,又让大家学会了多角度看待问题。
除了读报小组,小区里还有2个广场舞小组、2个舞蹈小组、1个八段锦小组和1个歌咏小组。这些团队如同社区肌理中的毛细血管,为居民生活注入了活力与色彩。
一栋楼宇温暖独居老人
30号楼独居老人相对集中,这里的楼组长和居民们形成了一套自发的关爱机制。每天的电话或敲门问候,已成为楼里不变的风景。但这里的关怀不是单向的施与受,而是双向的温暖流动。楼组长们不仅关心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注重发挥他们的特长,让老人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302室的林奶奶会弹钢琴,擅长制作小点心。她经常给楼里的孩子们做点心,教他们弹琴,或只是单纯地弹琴给孩子们听。301室的桑爷爷绘画、书法俱佳,他主动请缨,教孩子们画画和书法。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也让老人们找到了晚年的价值和乐趣。
小区的许多工作和活动,都离不开这些老人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受助者,而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楼组文化社区和谐的基石
怒江苑的楼组文化,体现在7号楼居民对电梯的共同维护中,体现在读报小组的热烈讨论中,体现在30号楼对独居老人的关怀中。这种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源于居民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源于邻里间的理解与包容。
在这里,楼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交流的场所;邻里不仅是门对门的住户,更是互帮互助的伙伴。楼组文化打破了钢筋水泥的隔阂,重新编织起传统邻里社会的关系网络,让社区变得更有温度。
怒江苑的实践表明,楼组作为社区治理的最小单元,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当每个楼组都能和谐相处,整个社区的和谐便水到渠成;当邻里亲情在方寸楼组间流淌,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便会自然提升。
这种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社区治理模式,正是怒江苑楼组文化的精髓所在。它不依靠外力的推动,而是源自居民内心的需求;它不是一时的作秀,而是日复一日地坚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社区自治的力量,看到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智慧与能力。
怒江苑的楼组文化,如同一股暖流,在楼道间缓缓流淌,温暖着每一个居民,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社区应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