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助力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今年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广泛开展“城市文明开放麦”活动。普陀区积极响应,围绕“城市精神的厚度”“红色血脉的热度”“服务群众的温度”“传统文化的深度”“先进典型的亮度”和“文明素养的高度”六大维度,在全区范围内招募区级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邀请他们深入挖掘、生动讲述、广泛传播城市文明的鲜活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文明市民发言人——长风湾楼宇党委书记孙敏莉带来的精彩故事。
半马苏河畔的“遇见”——楼宇党建绘就城市文明新图景

大家好,我是长风湾楼宇党委书记孙敏莉,很高兴与各位相聚在美丽的半马苏河畔。眺望不远处的苏州河,从工业时代的“运输动脉”,到生态修复的“清水绿岸”,再到如今承载着烟火的“文明长廊”,苏州河的蜕变,每一步都离不开共建共享的力量——这恰是我们楼宇党建工作的生动参照。
在长风湾党群服务中心,我见证了许多温暖“遇见”:烈日风雨里的护河志愿者、带领员工参与文明论坛的企业负责人、亲子课堂聆听“城市文明故事”的职工家庭。这些遇见,正是党建串联城市文明的注脚。作为楼宇党委书记,我常思考:如何让楼宇企业从“文明受益者”变为“传播者”、让党员从“组织参与者”变为“带头人”?今天,我分享三个“遇见”背后的故事。
第一个“遇见”藏在需求与服务的细微处
我们依托“楼宇党委+楼委会”机制,锚定“文明共识”、搭建“聚心”平台。通过全覆盖走访、“心联新”服务热线,捕捉员工对夏季食品安全的关切,联合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针对电商平台新业态特点,联合市场监管定制合规课程,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变“主动担责”;牵头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举办“贴‘新’惠企进楼宇”系类活动,以“一站式”答疑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实践,让楼宇党委成为摸需求的“千里眼”、“楼委会”成为抓落地的“左右手”,更织就了共筑文明的“连心桥”。以楼宇温度传递力量,让“包容”和“责任”成为文明准则,让文明理念融入楼宇日常。
第二个“遇见”绽放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场
在长风湾党群服务中心,许多小伙伴与阵地的初遇,始于一场政策解读会、一次午间沙龙或是一场佳节主题活动,从“活动参与者”变身“文明主力军”。这份转变的背后,是我们对党群阵地功能的重新定义:跳出“办事窗口”定位,将阵地打造成“文明载体”:走到会场二楼,“建筑可阅读”的走廊静静诉说着城市故事:老照片定格过往岁月,短音频传递“开放创新、务实担当”的城市精神,让每一次经过都成为一场文明熏陶;针对楼宇白领党员需求,我们打造“非遗趣乐汇”文明实践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亲授传统手工艺,组建“‘shen’动俱乐部”,让大家在轻松互动中“去班味、添活力”;联动企业党组织发起“一支部一事实”的文明共建项目,让企业从“被动响应”变“主动投入”。
在这里,让城市文明有了落地空间,让文明热情有了安放港湾,更让党群阵地成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文明枢纽。
第三个“遇见”定格在半马苏河“文明市集”的烟火与温情里
我们牵头组织楼宇企业、街区商户共赴文明之约:企业家为爱心冰箱持续注入“蓄水暖流”,是企业反哺社区的真诚;服务摊位为新就业群体打造专场服务,更是精准传递的关怀。而市集里的意外之喜,更让这份温暖有了深层意义:党员带孩子参与志愿,从小播撒文明种子;一瓶水的传递,让外卖骑手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从“被服务者”变“服务者”。
这一幕让我深切领悟:城市精神从来不是“单向输出”,文明建设更不是“孤军奋战”。我们打破壁垒,推动楼宇企业扎根阵地、党员下沉群众。当服务对象变身治理伙伴时,“我为人人”的初心便生长为“人人为我”的共治生态。这份双向奔赴的力量,让城市文明从党建引领的“一抹红”,晕染成多元共建的“一片彩”;更让每一位参与者,从文明的受益者,成为城市精神的生动“代言人”。
苏州河的流水记录着城市文明的脚步,而我们的楼宇,正是续写这份文明的“微阵地”。希望下次再相聚长风湾时,我们不仅是点头问好的熟人,更是并肩同行的“文明合伙人”。让我们继续以党建为笔,以文明为墨,在半马苏河沿岸,画出更多“双向奔赴”的温暖图景,让党建红成为城市多彩文明中最鲜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