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城市文明建设拓展,助力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普陀区推出“人民城市 文明风采”2025年普陀区“人民城市六‘从’奏,共绘文明新画卷”群众性主题活动系列报道。
普陀区文明办拓展文明“星”引领计划内涵,组织开展“苏河星火 文脉传薪”普陀区“文明播种人”讲述活动,招募先进典型、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教育工作者、社区达人等,成为“文明播种人”。
本期视频,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利群医院副院长、普陀区安宁疗护中心主任吴颖。
大家好!
在开始今天的宣讲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当现代医学无法挽回生命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这是一个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问题。
答案,就藏在“安宁疗护”这四个字里。
我是利群医院副院长、普陀区安宁疗护中心主任吴颖。今天,我想与大家聊聊安宁疗护——这个充满温度却又常被误解的概念。
什么是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是指以终末期患者和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实践,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
安宁疗护现实落地是怎样的?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62岁的王先生是一位肺癌晚期伴两肺转移疾病终末期患者,他气促越来越严重,没有胃口、便秘、失眠,情绪十分糟糕。在安宁疗护病房,医生、护士、社工对他进行了联合查房,制定个性化的照护方案,重点关注他的“身体及心理舒适度”。
在抗焦虑药物的基础上,帮助他调暗室内光线,按压穴位;教他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及体位,减少氧耗;通过药物治疗+中医耳穴埋豆、腹部按摩、饮食调护促进排便。同时,针对性地与家属交流,帮助他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心理上的安慰。
干预2天后,王先生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血氧饱和度从78%上升到90%以上;3天后,实现了48小时排便一次;5天后,每晚睡眠能达到4小时左右。更让王先生高兴的是,妻子愿意握着她的手陪他多说一会儿话;儿子在双休日挤出时间,带着孩子来看望他。我们从干预前后的《舒适状况量表》看到,王先生的舒适度改善达到一个级别。
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安宁疗护不是放弃治疗,而是为“生命最后一公里”提供有温度照护。安宁疗护,不仅需要专业医疗,更需要来自家庭、社区、社会等力量的支持。在这里,我们每周有志愿者陪伴,还帮助有需要的患者争取到红十字救助、实现遗体捐献……
在上海,安宁疗护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已形成普惠制基本性兜底性安宁疗护制度。
2012年,上海将安宁疗护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2017年起,上海市普陀区和上海市先后成为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市(区),目前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居家为单位、二三级医疗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源为补充的安宁疗护‘五位一体’服务模式”,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作为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挂靠单位、普陀区安宁疗护中心、全国第一批安宁疗护试点医疗机构之一,利群医院在市、区卫健委的指导下,摸着石头过河,从“普陀模式”到“上海样板”,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探索之路。这其中,我觉得最了不起的是做成了这三件事:
第一,我们把空白,变成了标准和规范。
我们编写教材、制定标准、培训人员,为安宁疗护工作摸索出了一套“操作手册”,让安宁疗护有章可循,有温度,更有专业。
第二,我们把关怀,给到最让人心疼的孩子。
我们不仅为成年人服务,还覆盖到儿童。利群医院创建了上海首个在二级医院的儿童安宁病房。在照护孩子的同时,我们更紧紧握住父母的手,抚平家庭的创伤,让生死两相安。
第三,我们把“禁忌”话题,变成了温暖的“生命教育”。
中国人向来避谈死亡,但我们却主动走进校园,为孩子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告诉孩子也告诉所有人:只有正确地认识生命,才是更好地热爱生命。
朋友们,安宁疗护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关乎我们的家人,也关乎我们自己对生命终局的期许。这项工作,需要被看见,需要被支持,更需要被理解。它需要医生的仁心,需要志愿者的爱心,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打破偏见,坦诚面对生命的自然规律。

我是文明播种人吴颖。在此,我真诚地呼吁大家:请了解安宁疗护,传播安宁疗护的理念,参与安宁疗护实践。
如有需要
可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安宁疗护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