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宣传教育】苏州河的红色故事(诗魂篇)——赤潮澎湃 晓霞飞动

发布时间:2024-06-20 来源: 上海普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英勇的革命者,如蔡和森、向警予、邓中夏、关向应、何孟雄、林育南……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涌向了沪西这片革命热土。他们手擎火炬,怀揣理想,以热血唤醒劳苦大众,用青春书写革命史诗。他们不仅是以身许国的壮士,亦是浪漫主义的诗人。无论是领导沪西工人运动,还是身陷腐朽政权牢笼,都表现出了惊世的英气、凌云的壮志及拔萃的才华。他们用奋斗代替咏叹,用抗争表达抒怀,用生命成就华章,在血色的大地上,留下了一批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而今,这些英烈的诗篇,就静静地憩息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碑苑中。为读懂英烈诗篇背后的红色故事,“普陀老干部”微信公众号特设“苏州河的红色故事(诗魂篇)”专栏,带领大家走进庄严肃穆的碑苑,怀着崇敬的情怀,感触那一行行扣人心弦的诗韵,聆听那一首首激情似火的诗篇,致敬那一个个万古不朽的诗魂。

 

赤潮澎湃 晓霞飞动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

及其诗作《赤潮曲》

 

普陀区老干部党史宣讲团  于生

 

 

在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的碑苑中,矗立着这样一块诗碑,上面镌刻着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创作的诗作《赤潮曲》。此诗碑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侯殿华书写,字体为魏体,端庄雄浑。

 

赤潮曲

 

赤潮澎湃,晓霞飞涌,

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

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

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

奋勇,奋勇,

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

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从今后,福音遍天下,

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看,光华万丈涌!

 

 

 

 

瞿秋白(1899 - 1935),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主持召开“八七会议”,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1935年2月在福建省长汀县不幸被捕,同年6月18日英勇就义,时年36岁。

 

 

《赤潮曲》这首诗发表在1923年6月《新青年》季刊的第一期上。当时瞿秋白刚从莫斯科回到祖国。在莫斯科两年间,瞿秋白亲眼目睹了苏维埃革命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到无产阶级翻天覆地的伟力和蓬勃奋发的革命气象,认真研读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俄共(布)的文献,在莫斯科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归国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满怀着无产阶级革命激情和崇高理想的共产主义者了。回国后不久,他就写下了这首激情飞扬心潮澎湃的《赤潮曲》。

 

《赤潮曲》共分五个小节,第一节“赤潮澎湃,晓霞飞涌,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赤潮一词,比喻的便是势不可挡的红色革命浪潮。该诗以写景开篇,不仅与诗题相呼应,而且以壮丽的景色隐喻了蓬勃发展的共产主义运动。赤潮亦指苏维埃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使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国从睡梦中“惊醒”。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第二节“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同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相结合,这一时期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昂,发自肺腑的欢呼“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第三节“猛攻,猛攻,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奋勇,奋勇,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作者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砸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锁链,使神圣的劳工得到解放,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连续反复用“猛攻,猛攻”“奋勇,奋勇”,不仅强调了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无产阶级的决心,而且强烈表达了作者坚定不移的崇高理想,坚韧不拔的使命担当,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第四节“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作者在这里借用“福音”这个词,意为等到革命成功,将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幸福。共产主义的目标就是要锤碎帝国主义的罪恶,推翻殖民主义统治,解放千千万万劳工,最终实现没有阶级压迫、充满福音的“共产大同”。充分体现了作者无比博大宏阔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气度和格局。

 

第五节“看,光华万丈涌!”作者把革命事业比作“光华”,喻示无产阶级革命的勃兴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升腾。这一节是作者胸中炽热情感的迸发,把诗中所喷发的激昂情绪推向高潮。革命事业就如同光芒万丈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大同世界将是一片光明。展现了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光辉前景。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工人阶级集中的沪西小沙渡地区创办“沪西工友俱乐部”,成为中国共产党从事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活动基地。1923年夏,瞿秋白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期间,经常来沪西工友俱乐部,深入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苏维埃十月革命。他极具感染力和鼓动力的讲课像播撒的火种,在沪西劳工的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

 

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不幸被捕。面对敌人轮番劝降和高官厚禄利诱,瞿秋白大义凛然,铁骨铮铮,气贯长虹。一路高唱雄壮激昂的《国际歌》,英勇就义。

 

 

瞿秋白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他在《赤潮曲》诗中抒发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和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那风雨如磐的日子里,革命先烈们犹如一座座丰碑屹立。重读他们的诗章,重温他们的故事,无疑是对我们人生信念和理想的一次庄严洗礼。

 

毛泽东曾高度赞扬瞿秋白: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来源:普陀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