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党史故事100讲》:首译宣言 传播真理

发布时间:2024-04-28 来源: 上海普陀

首译宣言 传播真理

 

 

故事简介

 

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但是,多数人却并不知道,它的第一个中译本是在浙江一个小山村里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正处在时局大动荡和思想大解放的状态,各种新思潮来势汹涌,冲开了传统的思想禁锢,围绕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那几年里知识界先后发生了三次论争。通过三次论争,马克思主义理论脱颖而出,成为新思潮中的主流。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论争中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雾,逐步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共产党宣言》首译者陈望道

 

 

陈望道(1891——1977),字任重,浙江义乌人,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名党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担任过《辞海》总主编。

 

《共产党宣言》最初是用德文出版的,在中国一直没有全译本。中国第一个中文本《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先生1920年翻译的。

 

1920年早春,受上海《星期评论》杂志社之托,陈望道带着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阅的《共产党宣言》英文译本,以及戴季陶给的一册日文译本,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开始了翻译工作。在简陋的柴房里,陈望道把一块铺板架在两条长板凳上,既当桌子又当床。他全身心投入翻译中,一日三餐和茶水都由母亲张翠姐送入柴房,于是就有了错把墨汁当红糖的一幕。《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本身就很难,没有资料参考,还要讲求通俗易懂。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经过近一个月的翻译研究,“费了平时译书5倍的工夫”终于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工作。

 

1920年4月末,陈望道译完《共产党宣言》全文,回到上海,但是此时,《星期评论》却已停刊,该书的出版工作不得不暂时搁置。一直到1920年8月,这个第一本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才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用“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正式出版。此书一经问世,大受追捧,第一次印刷的一千册很快销售一空。同年9月,该书再次重印,封面由红色改为蓝色,并且把第一次印刷中封面标题中的错误给纠正了过来。

 

陈望道1920年3月、4月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被誉为“红色中华第一书”,是“千秋巨笔”、“功德无量”。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意义

 

《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中国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直接影响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1936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曾告诉美国记者斯诺,“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中国许多先进知识青年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发挥了思想灯塔、指路明灯的重大作用,对中国的革命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海《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内,排列着1920年至1938年间,《共产党宣言》被先后印制17次的陈望道译本仿制件。

 

 

来源:共产党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