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少年宫】“探秘钱江源 解码生态圈”普陀少年科学院生态科考营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6 来源: 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

2025年7月1日至5日,“探秘钱江源 解码生态圈” 普陀少年科学院生态科考营在位于浙江省衢州市的钱江源国家公园及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满举行。来自梅陇中学、真北中学、曹杨中学、晋元附校、万里城实验、华师大四附中等学校的八十余位学生汇聚于此,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探索自然奥秘、体验科学真谛的研学之旅。五天四夜,他们跨越溶洞密林、追踪昆虫踪迹、探秘森林生态,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生态系统的复杂与精妙,用炽热的心灵感知科学探究的严谨与温度。

喀斯特地貌的亿年密码‌

科考首日,营员们深入浙江建德的江南喀斯特地质区,探索由“岩石与水”共同书写的亿万年地质奇观。步入地下溶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流石坝等天然“岩石雕塑”令同学们惊叹连连。在研学手册的指引下,他们边观测边记录,深入理解石灰岩如何在地下水漫长侵蚀下经历塌陷与堆积,最终形成独特的地质景观,并尝试绘制出自己的“微型溶洞模型”。

样方里的生态结构‌

7月2日,盛夏的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光穿透林冠。在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四位研究人员的专业指导下,营员们分成四组,勇敢踏入20m×20m的森林科研样地,直面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调查的“硬核挑战”。他们在斜坡上利用测绳精准划定5m×5m样方,使用胸径尺为每一棵乔木测量、建档;俯身细致测量样方内每一株植物的高度、种类、冠幅等生态数据。烈日灼烤,蚊虫滋扰,汗水浸湿衣衫,泥泞陡峭的山路更需步步为营,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野外科研工作的艰辛与执着。

下午,营员们移步研究站实验室,进行“凋落物”与“种子雨”的分拣工作。在科研人员指导下,他们小心翼翼地剥离残叶、剔除杂物,对不同类型的种子与凋落叶进行分类、称重与登记。这不仅是对眼力和耐心的考验,更是一堂生动的科研严谨性教育课。

灯光下的生命律动‌

当夜幕降临古田山,森林焕发出别样的生机。在上海师范大学动物学专家汤亮教授和青中心张晨老师的带领下,营员们全副武装,踏上了“夜访精灵”之旅。在开阔地带架设起灯光诱虫幕布,高压汞灯点亮后,如同发出了一张“光的邀请函”。螳螂,天牛,齿蛉、石蝇、金龟以及形态各异的飞蛾等昆虫纷纷从林中现身,汇聚灯下。营员们兴奋记录,轻声交流,捕捉每一个新发现的惊喜。

随后,观察队伍深入林间小道寻访“暗夜精灵”。师生们用手电仔细搜寻树干、草丛、落叶堆。一次细微的振翅声后,一只刚刚羽化、翅脉晶莹透亮、仍带水汽的马蝉被惊喜发现,所有人屏息凝神,不忍惊扰这夜的奇迹。在“萤火虫!”的呼喊声中,点点柔光在溪涧明灭起伏,宛如夜色中的诗句。树蛙、竹节虫、松毛虫、独角仙等夜行性动物的现身,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昼夜节律的奇妙与森林生命的蓬勃。

多样性的徒步探究‌

7月3日、4日两天,营员们深入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在原始森林的怀抱中展开生命探秘。在动植物分类学专家的引导下,他们学习识别苦槠、杉木、浙江新木姜子等优势树种,实地练习植被结构与生态系统构建的观察方法。采集植物标本、制作记录卡、追踪昆虫踪迹,同学们分工协作,忙而有序。崎岖的山路、潺潺的溪流、茂密的林荫,激发着探索的热情,“这是宽尾凤蝶吗?”“这叶子是复叶结构?”——科学的种子在观察与交流中悄然萌发。

科普馆的知识盛宴‌

营员们走进现代化的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借助全息影像、互动屏幕、立体模型和丰富的动植物标本,生动的地质演化史与生态系统组成展现在眼前。穿梭于两栖类、鱼类、昆虫、鸟类等展区,近距离观察珍稀生物形态,同学们沉浸在“自然博物馆”的魅力中。尤其是在蝴蝶标本柜前,结合连日来的实地观察,大家热烈讨论色彩、翅脉、习性,对“实地调查+馆内学习”的研学模式赞不绝口。

昆虫世界的启示‌

7月3日晚,汤亮教授带来精彩的昆虫学讲座,引领营员深入昆虫的身体结构与演化密码,认识我们周围的昆虫朋友。随后的蝴蝶标本制作环节更是将学习推向高潮。展翅、定位、封膜,每一道精细严谨的工序,不仅凝结着知识,更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

4日下午,营员们带着昆虫学知识,走进开化中蜂生态基地,身着防护服近距离观察蜂群。蜂王与工蜂的形态差异、严密的社会分工、授粉行为与植物开花的精妙联动,共同揭示了一个高度协作的生命共同体。

科考营的最后一晚迎来了成果展示的高潮。各小组围绕森林样方调查、喀斯特地貌、植物群落结构、蝴蝶多样性等多个主题,精心准备了PPT、绘图、标本及实验记录表,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研学成果,形成属于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报告。他们不仅汇报实地测量、观察、访谈所得的数据,更运用图表、模型进行深度分析:探究样方面积与优势种关系、分析林下植物分层机制、设计光源诱虫变量对照、绘制本地蝶类分布图……更有同学将调研成果与全球“30×30”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关联,提出了具有思辨性的生态建议。每一份报告都是五天科学旅程的深刻回响,展现了主动探究、验证假设、表达观点的能力。汤亮教授及科考营的其他专家对小组及个人的表现进行点评,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每位营员都收获了一张来之不易的探究性学习参与认证。

新安江水库的脉动‌

在研学返程途中,营员们登临壮观的新安江水库大坝远眺。对照研学手册中的“流域调蓄机制图解”,他们理解了这座“华东水塔”在防洪、灌溉、发电、生态保障等方面肩负的重任。通过模拟水位变化、计算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同学们深入思考人工水利工程在维系流域生态平衡中的关键作用,领悟“人定胜水”与“顺势而为”的辩证哲理。

自然的洗礼,科学的启航‌

五天四夜,从溶洞的敬畏、森林的解读、灯光的守候到蜂箱的聆听,营员们完成了从“看自然”到“懂自然”、从“观察者”到“探究者”的蜕变。这是一场深入大自然的洗礼,更是一段科学精神的启航。正如一名营员所感悟:“原来世界不只在课本里,也藏在树枝、泥土和夜色中。”带着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科学的好奇,普陀少年们必将以此为起点,在探索未知、拥抱真实的道路上,成长为更具生态责任感和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