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具有直击情感深处、抵达潜意识的非言语作用,能够帮助家庭成员在相对无压力的情况下进行肢体互动,从而有利于家庭在情感上产生积极向上的联结。
10月18日,依托普陀区“阳光成长”协同育人联盟平台,由普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普陀区教育局主办,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宜川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宜川路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承办,宜川路街道妇联、上海明尘社区发展中心、宜川路街道中远两湾城第二居民区共同协办的“宜心护航·音悦童心”暨普陀区“普小心·护航成长”计划第二场在中远两湾城开展,社区亲子家庭在即兴演奏、身体律动中探索家庭成长路,实现心灵共生。
张戎文
CPMT 注册音乐治疗师
卫健委注册心理治疗师
音乐心理创伤治疗师
国际神经康复音乐治疗师
国际音乐与医学学会会员
亲子互动引导师
多年深耕音乐治疗与心理干预领域,擅长通过把音乐融入家庭治疗、亲子互动与心理健康课程中,帮助家庭提升抗逆力,促进家庭动态平衡,实现家庭向阳而生。
活动现场,亲子家庭围坐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的团体,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老师以“互动示例”开启一天的趣味互动,孩子们与家庭从拘谨、陌生到与其他家庭欢乐互动,节奏模仿的动作伴随呼应的音乐快速响应,初步的联结已然形成。

有了熟悉的感觉,心理游戏进入了第二梯队,家长们与孩子们要克服头脑并用、不能提醒的困难,实现节奏同步与互动应答,体会音乐治疗里的即兴策略,强化亲子间的非语言协作,提升家庭专注力,感受积极的情绪体验。
亲子家庭之间逐渐熟络,大家逐渐跟上了老师的节奏,找到了自己的“家庭步调”,做到“既不掉队”又有“即兴创作”,开始以乐器为媒介,通过即兴演奏来构建属于自己的音乐故事,搭建“空境”、故事情境,创造性非言语表达,让亲子家庭在创作与表演中,发挥想象的空间,共同感受情感共鸣、开始换位思考,走进彼此的心灵世界,学会理解与包容。

当心灵被打开,孩子们与家长便有了不一样的默契与感应,在体验“镜像舞动”与“牵线木偶”等舞动治疗技术中,孩子们不再着急的让家长理解自己,家长们也不再着急的让孩子们完成任务,而是沉浸在互动与观察中。在细微的表情中,感受彼此的爱意波动,抬手、点头、侧身........每一个细节的捕捉,都拉进了孩子们与家长的距离,大家都学会了静下心来感受彼此的心,心灵的共振在此刻“震耳欲聋”。

家庭动力音乐团体辅导通过在“专业融合”下的“音乐陪伴”,协助家庭成员开展家庭故事的再创造,为家庭提供一个音乐视角下的沟通机会,让家庭成员在轻松愉快的“生态环境”中习得新的、具有各自家庭独特性的互动模式,提高家庭抗逆力,学会共同应对未来家庭需要面对挑战与困境。
2024年,围绕未成年人网络防沉迷工作,普陀区文明办携手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推出“阳光成长”心网相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沙龙品牌项目,今年继续聚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在“阳光成长”心网相护品牌项目基础上,引入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专业力量,升级打造普陀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品牌项目2.0——“普小心·护航成长”计划,结合未成年人学业压力、网络防沉迷、亲子家庭沟通等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深度联动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等专业师资,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趣味课程、举办亲子互动沙龙、上线心理微课等多元形式,打造家校社医协同助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与理解的心理环境中,如小树苗般向阳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