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所有烦恼忧伤,不要害怕别慌张;像路边的花儿一样,勇敢无畏去绽放……”11月8日,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传出动人旋律与清澈童声,长征中心小学“从长征到新长征”艺术思政展演活动在此举行。师生携手创作、演绎的音乐剧《从长征到新长征》精彩亮相,这也是他们为学校120岁生日送上的礼物。

活动中,长征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陆莉莉回顾了学校120载发展历程。普陀区长征中心小学创办于1905年,原名为真如镇初等小学堂,是普陀区境内最早的小学。抗战期间,学校经历了炮火的洗礼,一度校舍被毁、被迫停办。解放后,教育火种重燃,学校先后改名为真如区中心小学、西郊区第三中心小学、真如小学和长征中心小学。2001年8月,现用校园在长征新城内落成。
长征精神贯穿学校的发展史。近年来,学校秉承“情智协同,人生出彩”的办学理念,在办学中努力打造具有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艺术思政课程等实践,让校园成为长征师生“有信念、能克难、善合作、敢求实、勇创新”的精神家园。
活动现场,“新长征・正成长”思政教育课程图谱正式发布,标志着学校的思政教育从“分散探索”走向“系统规范”的新阶段。该图谱清晰规划了学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与路径,将红色基因传承、家国情怀培育与学生成长规律紧密结合,从低年级的红色精神启蒙,到高年级的实践体验,推动长征精神层层递进、融入日常。

“长征精神是什么?”对小学生而言,这个问题或许有些抽象,但在长征中心小学的艺术思政展演中,抽象的精神通过音乐剧变得鲜活。据介绍,音乐剧《从长征到新长征》是学校师生走访红色教育基地、访谈长征镇老党员后诞生的作品,讲述了一位长征学子“穿越”回近百年前的中国,遇见投身红军的“小学长”所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参与演出的学生表示,通过一次次排练,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合作,更体悟了“有信念、能克难、善合作、敢求实、勇创新”的新长征精神内涵。

“这是我们探索思政教育校本化的成果。思政也可以生动有趣,我们要用鲜活生动的实践性参与方式让学生去理解难以读懂的长征精神。”陆莉莉介绍,学校形成了“学期递进式”思政学习体系:第一学期,各年级通过道德与法治课、“从长征到新长征”综合实践活动,打下红色文化基础;第二学期,学生自主报名加入音乐剧、合唱、朗诵等社团,最后用音乐剧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并纪念学校的历史发展与传承。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一场学生创意作品展。这里有学生用画笔勾勒出的英雄模样,有手工制作的长征场景模型,有集体合作完成的“15分钟幸福生活圈”社区立体图景……如何将长征精神融入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学校一直在思考的。“学校将‘长征精神’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经历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各年级学生用不同的物化成果来展示他们过程性学习的结果。”陆莉莉介绍道。

普陀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胡俊表示,此次展演既是长征中心小学120年育人成果的集中呈现,也是普陀“五育”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大思政课”承载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希望长征中心小学将“艺术思政”打造为区域标杆,让美育成为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把长征精神融入学生成长,当好新优质教育排头兵,为普陀区“适合教育”生态注入更多活力。